提出九个转变有一段时间了,之前是四个,即从局部到全面;从关注物到关心人;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后来增加了一些,应该是进一步思考后的产物,分别是:从发现、汇报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从关注物到重视人;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开展;从局部到全面;从只顾运行到管理改善;从粗犷到精确;从随意到规范;从静态眼光到动态发展。
很多单位都进行专题会议培训并学习了这些内容,最终都要回归到如何落实的问题。知是行的前提,那我们是不是真的彻底理解了这些内容呢?不论是4个转变还是9个转变,这些都是管理者的工作。
从视野范围,到重心转换,从表里如一到心态转换,这些都是管理者的工作!这个其实从我们的组织架构——类似矩阵结构的布置,就应该知道先前人力资源所费的心思。这种加强横向与纵向沟通效率的布局,控制一个散布全国范围的公司,肉食者无愧为肉食者!然而我们在这个架构中,遇到了一点障碍,这对于原本应该存在的高效有些滞障,操刀的人被反震开了,终于也就没有第二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了。于是从文化回归到几个转变相继提出,彼时,我还戾气太重,对于文化回归写过两篇文章。但我也将不再继续写这个内容了。这里只说九个转变中的几个。
第一个实在容易引起抬杠,理由无非就是:我要说这菜不好吃,难不成我得是个厨师?那如何才算是说从单纯的发现问题、汇报问题向解决问题进行转变呢?显而易见的是工序操作者、业务受理者,这些一线作战的人员是发现问题的主力军。但单兵的武(资源)器(协调)配(能力)置往往是不足以支撑所有遇到问题的。所以我们是团队作战,团队内的装备、资源等等都是共同面对困难,具备在一定权限范围内的流动高效性,这里说的团队不只是同一个办公室的人员或同一个系统的人员,所指的是整个公司的人员,We are the team !
同级之间的协调就有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一样的,凭什么听你的,凭什么不是我做主?明明我很忙了,你为什么还要给我派活?然后互相不服气,让更上一层的人来主持“公道”,这很明显是效率的损失。这里应该有个规则,平台支持的人员应该让一线作战的人员来指挥如何开炮,不能作战部队说要向北突破,逐鹿中原,炮台中心非得轰炸西面,一路向西。
所以说,这一个转变真的要做到是不容易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上面怎么交代我们怎么干活,八仙过海,皆同一法。创造性与能动性就被泯灭了。所以这第一个转变首先要求的是机制得当、同心做事、各司其职。
第三个从治标到标本兼治的转变,这一转变应该是站在三现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基于现场现物的现实情况,用五个为什么的方法分析出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第四个说的就是心态的转换,从被安排的心态到主动开展工作的心态转换。这个转变的背后应该有什么内涵作为支撑呢?
有多少人真能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有多少人想着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有多少人想的是如果生活让我摔了一跤,那我就要在地上躺着。
凡是能自动自发的去开展的工作,背后肯定都有着他的动机。举个例子太阳这么大,砖头这么烫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去搬砖呢?是空调不够凉快还是冰西瓜不好吃?这背后大概率是有呱呱的小孩要养等原因。如果这个人搬砖搬得快又很少弄错摔坏,那基于他的贡献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报酬,这样他也能得到相应的肯定,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搬砖的事业中去,心态也就转变了。如果有人提出,他现在搬得快是因为我们伙食好,少出错是我们培训到位,支付的报酬与付出不对等,那心态就很难得到转变了。总有一天,他要带着这一身培训到位的技能到对面工地去搬砖。岗位的价值应该是有一杆秤来称量的,干出的绩效应该是有一把尺来度量的,贡献付出与收入水平的对等是薪酬的基本内容,也是心态转变的基础。那如果一个人不要钱怎么办呢?马斯洛早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第五个从局部到全面的转变,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这无疑是管理者的工作。处在摘星辰的高度谋划的应该是追逐星海的事情。这点不做过多的解读。
其他几点不再"瞎掰",以上为个人浅薄的理解,希望能得到充实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