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众生,包括虫蚁鸟兽,都有一颗趋利避害、向往解脱之心,这就是佛性的显现。也就是说,所有众生都蕴藏着心开得悟的智慧种子,只可以被无明所障,习气所困,业力所缚,生生世世流浪于生死长河之中。然而,机缘成熟,一念觉悟,众生即可成佛。
3.隐匿山林
24岁的惠能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师父弘忍大师会将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象征着佛祖释迦摩尼心印的袈裟,传给他这个尚未剃度出家的毛头小子。师父同时叮嘱他:袈裟是有形之物,容易引起是非争端,从你开始,只传心法,不再传有形的衣钵。
师父连夜将惠能送走,因为他即将面临的,是同门师兄的千里追杀。
众僧无论如何不能服气,师父会将衣钵传于大字不识的惠能。认定他是偷走了衣钵,定要捉拿回去。
惠能逃入了深山老林中,在一个猎人队里留了下来。他烧火做饭,吃肉边菜。四下无人时,就思考佛法的真理。这一躲,就是15年。
15年时光悠然而过,这一年,惠能39岁。
4.六祖出山——风动,幡动,震动佛坛
这一天,广州法性寺的印宗大师升坛讲法。有两个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惠能在旁说道:没有内心的活动,万物的存在对人来说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师傅的自心在动。
此言一出,印宗大师即感到禅机,经过一番讨教,果然是六祖出山了!
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间,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一直还未剃度出家,请求印宗大师为其剃度。印宗大师答应了他的请求,剃度之后,却以弟子礼尊惠能为师,传为一代佳话。
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皆是佛
佛法无处不在,禅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啊!全心全意、专心致志的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国,而在我们生活的时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禅,不是纯自然,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气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在于此。
6.心无杂念即成佛
六祖惠能大师,由于德行感召,名声远播,天下僧侣归心,弟子越来越多,寺庙扩建了13座,统称为花果园。后代大文学家王维将当时的盛况称之为“五天重迹,百越稽首”。
任何事物都不能走入极端,更不能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如果只是听听佛法,或念念佛经,而不去依照佛法修行,这反而会让人产生出更多的偏见邪念。
六祖惠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无戒365极限日更挑战营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