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问他:“群臣之中,谁可以担任丞相之职?”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再问:“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又问:“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
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把管仲的警告通通抛到脑后,重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被围困宫中,活活饿死,尸体放了六十多天都无人收殓。
为何管仲可以一眼看出易牙、竖刁的奸佞本质,而齐桓公却视而不见呢?他们的差别之一就在于“识别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人格的能力”。
读完《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之后,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是当年齐桓公读了这本书,大概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了,说不定中国的历史都要被改写。
因为通过分析易牙和竖刁的行为,会发现他们可能属于“反社会人格”,虽然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正常,但“烹子献糜”和“自残悦主”等行为,其实已经暴露出他们内心缺乏良知和同理心。《隐形人格》中给出的与这种人的相处建议是“考虑离开”,这样的话,齐桓公的悲惨结局可能就会完美避开了。
《隐形人格》一书以荣格的人格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隐藏在行为和思维背后的人格特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
《隐形人格》由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合作编写,二人均为心理咨询师、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哈泽尔·爱德华兹在2001年完成冰上作家的探险历程之后,南极基地将《隐形人格》一书引入,作为参考读物。
《隐形人格》一书从人格的定义出发,探讨人格的三维度,分析了3大类、9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最后提出关于人际交往的建议。本书思维导图如下:
一、人格的三个维度
《隐形人格》中对于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相对恒定的,可预测的个人特质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理论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荣格的内-外倾人格理论、埃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塔佩斯的五因素模型、特里根的七因素模型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也设计出许多的心理学量表,进行人格特质评估。
其中MBTI量表就是根据荣格的人格理论设计出来的,主要从4个维度进行测评:内向与外向、计划与即兴、思考与感觉、全局与细节,并组成了16种人格类型。《隐形人格》一书主要探讨的是前三个维度。
它们是差异,不是缺陷;需要理解、尊重、接纳和包容,而不是谴责与嘲笑。
这三个维度均由两个反义词构成,在分析不同维度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1、每个维度都有其积极的一面,没有“更好”或者“更坏”之分。
2、大多数人的人格是多个维度的集合,并且在不同场合和时点上,可能展示出不同的特点。
3、无论哪一个维度,只有少部分人处于极端位置,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位置。
二、九型人格地图
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这样你便可理解他人的行为。
《隐形人格》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冲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男女朋友吵架,女生会说:你为什么不考虑我的感受。男生则会强调:我是要帮你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造成了矛盾。在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背后,所隐藏着的就是不同的人格类型。因此,了解人格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改善社交关系。
1、人格的9种类型
根据《隐形人格》所绘制的“人格地图”,人格类型有三大类:令人困扰型、令人烦恼型、令人受伤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9种具体人格类型。分别为:
(一)令人抓狂型:消极型、自负型、专制型。
(二)令人困扰型:焦虑型、强迫型、索取型。
(三)令人受伤型:被动攻击型、霸凌型、反社会型。
2、人格类型分析
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两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分析各种类型的人格特征时,如同剥洋葱一般,一步步引导我们认识各种人格类型,并且提供了实用、有效的社交建议。
第一步:引入案例,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归纳该类型人格者的行为模式、典型行为。
第三步:剖析该人格类型中光明的一面,以及是否与性别有关系。
第四步:如果与这种类型人格的人相处,我们需要怎么做?
第五步:如果“我”有这样的人格类型特质,我应该怎么做?
回到开头易牙的例子,《隐形人格》中关于反社会人格者的典型行为中有以下几条:
(1)牺牲他人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无情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他极少表现出同情,……将受害者“非人格化”。
(3)他不是疯子。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备受社会谴责,但还是选择去做。让普通人最难以接受的是,那些犯下可怕罪行,掠夺盘剥的人神智却非常清醒。
易牙听到齐桓公随口的一句“没有尝过人肉的滋味”,就把自己的儿子做成肉糜献上,这种在常人看来“疯狂”的行为,只是为了得到他想要的名与利,儿子不过是他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工具”罢了。这与反社会人格的特征不谋而合。
三、CAST四步法
一只狐狸看到果园里的葡萄熟了,晶莹剔透,还挂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看起来美味极了。狐狸咽了咽口水,跳起来想要摘一串来尝尝。可是无论怎么跳,始终无法够到。要怎么办呢?
选择一:既然无论如何都摘不到,不如再往前走一段,说不定附近果园的桃子也熟了,不如去碰碰运气。
选择二:我已经尽力跳到最高了,附近也找不到可用的梯子,那就暂时不吃了,少吃一串葡萄也没啥。
选择三:怎么也摘不到葡萄,但除了葡萄,其他任何的食物都不想吃,狐狸觉得心好累。
选择四:狐狸看了看周边,发现墙上有个不起眼的牌子:果树已喷洒农药。既然如此,今天的葡萄是吃不成了,拍拍屁股走人吧。
这是心理学上”狐狸与葡萄”测试题的一个改编,用《隐形人格》一书中的定义,这四个选择也对应了CAST原则的4个方法:
1、Change:尽可能改变并改善情境
例如当你的工作伙伴是个焦虑型人格,那么不妨提和他(她)进行协商,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沟通好,达成互相之间的谅和支持,使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改变包括两个维度的:一个是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另一个是努力让对方做出改变。
2、Accept:接受这个情境无法改变的事实,并学会忍耐
有时,让他人做出改变是很难的,所以在一些情境下我们要学着接纳这样的一个事实:差异是存在的,不要试图解决所有的冲突。
3、Stay and suffer:留在情境中,继续感到痛苦
有时当无法改变当下情境,而且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时,不得不留在当下情境之中,这是一个颇为无奈的选择。
4、Take off:承认失败,彻底离开这个情境
在面对反社会、被动攻击型等人格类型时,“认怂”离开,获取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因为与他们相处,不仅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受到巨大的伤害。
《隐形人格》的两位作者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像医术高明的医生,一一剖析各种人格类型的症状、分析病因,再开出药方。
齐桓公的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但同样的案例依然时常见诸报端,江歌案、上海杀妻案、保姆纵火案,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在提醒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心理学作为工具,更加理性地分析自己、剖析他人,敏锐捕捉行为和思维背后的人格讯息,远离危险,拥有更加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