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写作与写作的痛苦

此刻的我是痛苦的。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而痛苦。只是为着简单的坚持而强迫自己一定要写点什么。可是真得不知道写什么。坐在电脑前,望着苍白而又略显迷幻的电脑屏幕,我使劲地搓着双颊,以使自己找到写作的灵感。想好了一个题目,可是写着写着又不知道写什么了,就狠着心把所写的内容统统删掉,然后就又开始使劲地搓着双颊,偶或挠几下头,好像这样就会出现写作的灵感。可是依旧不知道要写什么。如此,当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时,极大的痛苦感就在心中涌起。

如何才能做到才思泉涌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竟然没有内容可写。这是为什么?我每天的生活难道没有可以用来挖掘的有价值的内容吗?还是我天生就不是一个写作的料,无法从生活中提炼出所要的素材?亦或是我的生活本就单调,无须流水账地去做简单的文字记录。

写作的前提又是什么呢?这就像高中生写作文一般,总是面对简单的作文题目和800字的字数时,无法下手,这800字也是憋得相当难受。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无话可写的情况呢?即使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不是屈原就是杜甫,司马迁和李白更是成了所有高中生笔下共同的人物。难道中国的历史上就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名人”吗?内容的空洞就成了学生们典型的通病。更不要说语言的优美和思想的高深了。这是为什么?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是会头头是道地告诉学生,要阅读。

是的,阅读是写作的根基。而我今天因不知道写什么而痛苦,根源就在于阅读的缺失。痛心疾首的现实,我竟然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书了,多么可怕的现实啊。因为不读书,不能静心读书,导致这段时间的自己,脾气烦躁,说话尖酸刻薄,思想漂浮,镜子里的自己都有了一股匪气。没有阅读,就没有厚重的自己。子曰:思而不学则殆。真是如此。为了坚持写作而坚持写作,可是这种写作的意义又何在呢?今天,终于把自己的危险爆料出来了,因为无话可写而感受到内心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足以让人发疯。

我想,不管多忙,总因该抽时间给自己,给阅读。捧起书的时候,也是远离浅薄和无知的时候,更是让自己遇见另一个最好的自己的时候。

二、

当打开话匣子的时候,竟发现已经啰嗦了很多。重新读了一遍,感觉内容除了表达现实以外,又多了几份空洞。停下码字的手,将双手捂住脸颊,静心思索:自入大学以来,到如今,断断续续也算是读了几页书,可是为什么书中的知识总是无法很好地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出来,以使我信手拈来。是记忆里出了问题还是读书时的不认真呢?而我的知识总是无法和现实相结合,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者古代先贤和今世哲人的作品,除了内容的厚实和思想的深刻外,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对生活体悟地更加到位,更加有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呢?

仔细回想,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而这故事,就源于经历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不就是所谓的“阅历”一词吗?因为有阅读,又有阅历,作者笔下的内容才生动和深刻。而又是这些阅历,才会让作者的内心更加敏感。

这样想来,我缺少的不仅仅是阅读了,还有经历。当我们阅读一些文章时,会觉得没意思或者看不懂的时候,不要责备写得不好或者写得高深,而要问一问自己对这方面的内容是否了解了或者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没有,我们对待这些文字永远都只是个过客。

没有经历过生死离别,就永远不会懂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带来的愁苦;没有经历过爱情中的变故,就永远搞不明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凄惨和无奈;没有经历过国家的动荡和人生的飘零,就永远无法体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的孤独和痛心;没有新婚后的离别,也就无法感受到什么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寂寞与孤冷了。

真正写作时的痛苦就在这里了,源于对现实经历的另一种重复,就会让写作的人陷入了别样的苦楚。这种痛苦,既是发泄,也是再现。不过对于文人而言,这种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呢?

当字码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写作的痛苦要比痛苦的写作舒服多了。一种是主动的发泄,而另一种则是强迫的被动。完全不同的境界。而要想让自己的写作变得痛苦,那就必须得有愉悦的阅读和难忘的经历。换句话说,阅历才是写作的基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歪哥曰:阅而不历则呆,历而不阅则蛮,阅历而不作文则终生遗憾,作文而不阅历则笔下无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