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非要去死,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该怎么去活。”
【1】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很长时间,长到我无法用时间的度量衡来计算,尽管我才20出头的年纪。
我的初中第四任班主任,对我的造成的伤害。10多岁的年龄,我渴望老师的关怀与鼓励,可是我没有得到。我的初中整个都是痛苦的。因为老师关注成绩,所以我拼了命想去提高成绩,晚上熬夜看书,每天如此,也不去与同学交流,我眼里只有成绩成绩成绩,只有我成绩好了,老师才会重新关注我。
事实上,我的状态每况愈下,越熬夜,成绩越差,我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我内分泌失调,
脸上长几颗痘痘,
面对异性对我的喜欢,我无法适从,
只要有人对我喜欢,我就会觉得恶心,
开始讨厌他,认为他阻碍我,分散我心志,
我暴躁,敏感,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感觉到我被所有人孤立,
我心里更接受不了,以至恶性循环…… 我愈发自我封闭,愈发努力坚强,我拼命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我只是还不够努力,我还可以重新让人看得起我……
这种心理状况,
一直持续到我高中,
尽管我看起来很开朗,
可我知道我依然行尸走肉,
我依然活在我初中老师的画面中,
我依然觉得人生无望,
可我依然活着,空壳般的,活着……
活着,因为我的妈妈,我舍不得…
舍不得看着母亲难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忍,使其受损。
【2】
像村上说的那样,如果无论怎样努力车票都还是会丢,那就不再努力,任它丢了便是。你有经历过反反复复地燃起希望,而它却一次次地被打碎吗?你有像我一样的坚强,能硬撑下那么多痛苦吗?
成长真的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兵荒马乱的青春,见到世界最真实最丑陋的模样,发现什么所谓坚强不过是负隅抵抗。
究竟何处是我光……
到了大学,大一上半学期,我的情况依旧不好,我时时刻刻感到孤独与恐惧,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大,可人儿是那么的小,小到一粒微尘,算得了什么?
我记得大一有段时间,我经常周末一个人出去。我早晨从学校出发,坐上了公交,每经过一站,我就下车,继而,又再上车,再下车,直到终点站。 我以上帝的视角审视着,观察着每一个等候公交车的人,他们要坐哪一辆公交?要去哪?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我可就是做了。
我大抵是想知道,
人为什么而活着吧。
大一我找过心理老师,她说我有轻微的抑郁。
说我只有走出自己的牢笼才得以重新成长。这么些年,你一直把自己锁着,所以痛苦,不走出,将还会伴随着你…
【3】
直到遇到了一个人,让我重生了
我的书法老师,选修课上的老师,
我从他身上,
看到了我许久未见的光。
大一下半学期,有次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有4个学生,去他家里,老师是一个人的住的。进门,屋子不大,便能看到满是书卷字画,旁边是茶几,阳台上还种着花草。哦对了,老师烧饭还很好吃。我自进屋起来,内心就有激荡,因为我内心是热爱写字的,热爱艺术的。
吃饭时,老师说:“比起和那些领导交往,不如和你们这些学生一起,多了纯粹。”
饭后,和老师一起喝茶,品茶,他说,“这个世界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糟糕的部分,但真、善、美还是存在于书法之中。书法,是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俄国诗人叶赛宁曾说过,‘人得过他的生活,并给予他的生活一定的意义’。”
人得过他的生活,
并给予他的生活一定的意义。
【4】
这样一位的内心富足的老师,恰巧是终身追求书法的,触动了深藏在我内心的对书法的热爱,又是在我低谷彷徨时说了这番话,这一切,上天的安排是多么的精妙。
所有的点都连成一条线,汇聚一起,于是,我的沙漠中,发出了一颗芽。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并非要去死,可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我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司马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而有的人的死无足轻重,因此意义是不同的。
我追求的,也许是重于泰山之死,以及成为泰山的过程吧。
万物有裂痕,
光从痕中生。
愿你也可以找到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