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而三月在中国人眼里,她的温暖被赋予了别样的定义:三月是雷锋月。小时候,老一辈总爱给我讲雷锋的故事,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行为,成为当时我们心中一个不朽的英雄。老师也会组织学雷锋的活动,那时的我们,认为我们就是和雷锋叔叔一样的英雄。可如今,电视,网络,报刊频频出现“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扶”等等一件件刺痛我们神经的冷漠事件,在天气回暖的春天,再次把我们拖入无尽的冬夜。大家发出了同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怎么了?”
我们是什么时候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问题产生争议的?答案是2006年“彭宇案”的发生。大家这时候发现原来扶一个摔倒的老人也要事先考虑,原来做好事并不是一件好事。加上之后媒体陆续报道几件类似的事件,一时人心惶惶。网络上关于扶老人的段子迅速泛滥,甚至将扶老人这一事件搬上了春晚舞台。人们更多的认为热心并不会带来什么利益,反而接踵而至的麻烦让人措手不及。当用利益损失来当作热心的惩罚,试问有几人愿意用家庭的困境去换取舆论的几句嘉奖词呢?前几年的“小悦悦事件”,试问十八个路人的袖手旁观的态度难道没有一定程度上受扶老人的影响吗?可能是畏惧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彭宇”,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好心没好报。曾经在一篇文章看到:“不惩罚作恶就是最大的作恶,不保护善良人的利益,本身就是对善意的剥夺。”人性本善,若从一开始,恶人得到相应的惩罚,而对行善者进行毫不吝啬的赞赏,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么多让人痛心的事了吧!
而且,冷漠并不是整个社会的写照,这种事是少数的。大街上,仍然有人向行乞者投去怜悯的目光,将口袋里的零钱放在他们的手里;妈妈坐公交车时给一个奶奶让位,奶奶拿出了一包特产作为谢礼;邻居大爷前些天骑自行车犯病,是路过的好心人将他送入医院;我独自一人来长沙上学,路上有叔叔哥哥帮我拎一会儿沉重的行李箱。至少,我所处的世界仍然善良,我不断接受着陌生人的善意,也愿意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我们所了解的世界,都是从网络或媒体所报道出来的。在世上善远远多于恶,引起我们注意的不会是谁去扶了老人,而会是谁没有去扶,一些人的冷漠被放大,而被人们折射到整个社会,社会本有暖意,却因人们看见几块寒冰而被误解为冰冷刺骨,实属不妥。每当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温暖的小事,总有网友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的温暖,他们看到更多的是社会的片面。如果多弘扬一点让人暖心的事,我们也会相信世界的温暖吧!
阳春三月,能消融我们心中寒冰的只有我们自己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散出一点点暖意,再顽固的冰也终将融化。那时候的世界必定阳光明媚,温暖如春。而雷锋月也不一定只存在于三月,每月都会是的。
(文/张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