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
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1-
看完《无问西东》后,陪同观影的H君用一种毋庸置疑的口气跟我讲:“我觉得这部片子豆瓣评分不会超过7分。”在我正式进入影评主题之前,决定先把最新豆瓣评分贴上来给他看——
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部影片开播时豆瓣6.5,一度跌破6.2,而后又涨到7.5,上下摆动的评分就像我对这部影片的观影感受——看的时候有尬点有high点,看完后半天内都觉得没有达到预期设想的好,但是过后的几天却会反复被记忆中零碎的片段感动。简而言之,乍一尝平平无奇,然而后劲十足,耐人寻味。
以时间倒推为轴,跨越一个世纪,境遇不同的四代人。
这是由4个相互独立但冥冥中命运相互连接的故事组成的影片。
-2-
故事之初,这几个年轻人都陷入了茫然困境中——
2012年?,广告公司的清华校友张果果(张震饰)遭遇职场暗算,跳槽后被质疑输掉奶粉广告提案不是他的阴谋,担心因为帮助四胞胎家庭而背上无法甩开的无底洞包袱,被诱惑出卖原来坑他离职的上司David;
1962年,自以为友情杠杠的三人行——护士王敏佳(章子怡饰)、清华大学学生陈鹏(黄晓明饰)和医生李想(铁政饰)遭遇了人性与前途的考验。王敏佳和李想为了替初中老师打抱不平而偷偷拓字写信警告师母却被揭发,继而扯出一堆或真或假的道德批判,此时的王敏佳被群起而攻;李想在争取支边名额任由王敏佳承担全部责任;陈鹏以为王敏佳跟李想在一起而自我放逐去了九所工作;
1938年,富家子弟沈光耀在西南联大读书,本可以顺遂平安一生,亲眼目睹战争带来的苦痛后,在国难当头时想弃笔投戎,却遭遇母亲的强烈反对,立下誓言不从军;
1923年,就读清华学堂的吴岭澜(陈楚生饰)严重偏科,英文成绩第一但是物理成绩为“无列”,老师却劝他转实科,只因那个年代优秀的人都在读实科。
故事的最后,这几个年轻人都在挣扎中做出了决定一生命运的选择,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却坦然对之。
吴岭澜找回了自我并成了一个文科老师,在山洞授课时启发了迷茫中的沈光耀;从军后,沈光耀经常开着飞机给孤儿们投放食物(陈鹏才没被饿死),然而在空战中看到战友的惨烈牺牲后,与敌军的军舰同归于尽;陈鹏救起了差点在批斗中失去性命的王敏佳,李想怀着内疚去支边,把食物留给同事(张果果的父母)最终葬身于茫茫雪地中;张果果最终没有选择出卖David,并且妥善安置了四胞胎一家子,为他们找好工作,租好房子,兑现了曾经的承诺。(世界如此之小!)
这因果,缘于他们在世俗与真我的两难抉择中,选择直面内心,勇敢地站到了真我的战营中。
你可以将这部电影看成4代年轻人的自我、真我意识的觉醒史,也可看成是时代变迁主题变化史,当然,看成是清华大学的校史也无妨。
-3-
再聊聊这部电影的尬点。
也许是导演李芳芳的经验有限,而野心又大,显然在短短2个小时内讲述4代人的成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难免有故事不够深入、人物内心转变过程粗浅、情节衔接生硬突兀的通病。尤其是现代部分,找不到着力点,难以引起共鸣。不过,如果把这部电影定位成清华校史,也许我刚刚讲的几点毛病通通不是问题。
其二,为了交代四个主角故事的起因,电影开头用了近乎半个小时来做铺垫,让观众迟迟get不到它究竟想要叙述什么主题,剧情略显拖沓。一直到沈光耀出场,整个电影才渐渐鲜活起来;一直到梅贻琦校长(祖峰饰)指点吴岭澜说,“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才知道整个电影想要传达什么给我们。战线拉得如此长,对观众的耐心确实是一番考验。
其三,王敏佳的死而复活,对于这个情节的设计,我不知道算不算败笔。在王敏佳被批斗时,我听到影院里一片唏嘘之声,我们没想到一个女人的妒忌心可以引发这样的惨烈下场,一死一伤,以命赎命。讽刺的是,青梅竹马的李想在这头作为杰出代表在台上做着与资本主义、旧势力划分界限的演讲,另一头的王敏佳被剪短心爱的辫子、被批斗羞辱、被群起围攻、被“死亡”。可怕的是,群众如此盲目,就为着一句“她勾引我男人”而“兴奋”地愤怒起来,你一拳我一脚,不死不休。无疑,王敏佳的故事到此截止会更令人震撼。不过,重生之后毁容的、枯叶般衰败寂寥的她,也足以让人动容。同时,给了陈鹏再出场的机会。
-4-
最后,说说心里话。
看完电影后,我问H君,迄今为止,有哪部电影对你而言,影响最大?
他说,不记得了。
我也偷偷问了自己,答案也是,不记得了。
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
太多的信息,太多的物质,太多的欲望。被点燃过的内心,很快就在忙碌中熄灭。都说张果果的故事显得最多余,最没有存在感,但是这何尝不是现代生活的写实呢?这个时代没有了固定的主题,我们好运地活在没有战争的地区,但是却找不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奋斗的目标、前进的方向以及可以慰藉的信仰。
不对,现在的年轻人们不是都在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而奋斗吗?不,那不是奋斗,那不过是在俗世中背负着重重欲望匍匐前行罢了。
话说回来,人类这种物种,最擅长的不就是遗忘与自我欺骗吗?不这样,只能像太宰治一样,眼见的是虚无,耳听的是死亡的叹息,只好以自杀了此残生。
当然,认为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便能此恍然大悟,甚至洗心革面,那该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啊。对我而言,这部电影、这本书给我带了些许启发,那已经完成了我对它们的期待。
整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它对“真实”的解释——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虽然电影对这个主题的探索不够深入,但是恰如其分地给了迷茫当中的我一缕火光,循着这缕火光,我慢慢地找回我原本应该有的模样。
我原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似乎不好作答。因为细究起来,跟我们所谓的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殊途同归,迄今为止人类还在探索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对每个人而言,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能找到统一标准答案,那就诡异了。
除非你是活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
真实对我而言,是什么?
说实话,我从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以前并不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也不是一个对自己坦白的人。探讨真实对我而言,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的大脑在下意识回避这个领域。即使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被教育真实是个好品质,然而于我而言,那不过是应试教育里的一个词语,一个命题,是无法在我生命中构成任何分量的。
为什么真实是个“好东西”我却一直回避?因为我觉得它会伤害到我。你看,人性天生趋利避害,骨子里的基因十分牢固。
真实对我的第一道伤害,是它会让我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不美好的事物。战争、饥荒、疫情、奸淫掳掠……都是人类造的业,犯的罪,有时候看新闻觉得人生何其可悲,灾难的来临往往只在一瞬间,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生老病死,爱恨贪嗔痴,于茫茫时间长河而言,于广袤无垠宇宙而言,于信息分秒迭代的社会而言,都是再小不过的事情,可是对于承受这些的事情的个体,也许回首就是一生。
这个时候,有的人选择了皈依宗教,寻找心灵的寄托,寻找生命的救赎,很幸运有的人由此获得了一方得以喘息的天地。只是,也有一些不够好运的人,他们的心依然无法着陆,同时也够不着星星,只能漂浮着,漂浮着,漂浮着……
真实对我的第二道伤害,是它会让我更加宅丧。就像所有命题作文中的应有之意,生命就好像被设定好了的程序,条条框框到让人感到疲惫。就像生下来就必须活下去,像到了某个岁数就必须结婚,像结婚就必须买房子生小孩。如果反抗这一切呢?
也许是心里住了一个老灵魂,我从小就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做什么事情能取悦到长辈,说什么话不会让别人难堪,我可以顶着一层又一层的面具生活着,做别人眼中期待的人——乖巧的孩子、成绩好的学生、勤劳的职工。我唯一没有做的,是自己。没有撒手走天涯的资本,也没有割舍一切的勇气,只能循规蹈矩,隔着屏幕窥视着他人的人生可以疯狂到何等地步,而自我的现实又可以平庸乏味到何等地步。
有时候觉得装睡,也是一种技能,如果可以修炼到忽略不安的自我的阶级,那就再好不过了。
真实对我的第三道伤害,是它会割开我的保护色,直达内心。这个才是终极必杀之技。在看《人间失格》的时候,男主角修治自己发明的一个反义词游戏让我记忆犹新。他说黑色的反义词是白色,但白色的反义词却是红色,而红色的反义词是黑色,罪的反义词是罚。那么,真实的反义词是什么?我想了很久,也许,真实的反义词是——羞耻。人们是多么怕被他人窥视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个他人有时候也包含着自己本人。
我想,如果不经过思想的一番严刑拷打,人,是不会轻易承认自己自私、懦弱、龌龊、卑鄙、暴力、变态,这些负属性的词语谁会轻易往自己身上套?承认这些真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呀,要不然,怎么会恼羞成怒呢,不过是为了再度让真实的自己回到龟壳里罢了。羞于坦露自己,耻于承认自己,每个人都隔着厚厚的滤镜看待自己。
在众多网络词语中,我觉得“细思极恐”这个词最得我心了,尤其是在探讨人性的时候,用这个词是最贴切不过的了,而“真实”跟它最配。一旦打破滤镜,真实的面目必定让你恐慌。
你会爱上真实的自己吗?
你会爱上那个面目可能是丑陋的自己吗?
坦白说,我喜欢不起来,我喜欢美好的东西。但是,我可能爱我自己。
因为,只要我一想到连我自己都无法正视真实的自己——肉身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连思想也在扮演着由各种“美好属性”拼凑而成的角色
——那我的存在是真实的吗?如果我的存在无法真实,那么我是谁?
如果无法与真实的自我和解,尝试去理解“我”,接纳拥抱“我”,爱“我”,我想这世上更不会有谁会真正爱真实的我了。孤零零来,孤零零走,这期间连做真正自我的勇气都没有,连被爱的资格都没有,那我该有多可怜?
不过,话虽如此,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再说了,这个世界上大把人可以不真实地、不痛不痒地、面目模糊地活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是否懊恼呢?不知道,对于此时此刻还在为生存挣扎的人来说,那是太久远的事情了;对于将就凑合着过日子的人来说,那是个起不到什么帮助的话题。
再说了,不真实,也不会让你缺斤少两,反而可以活得更轻松自在。
再说了,没有人会因为你不真实,而认为你“不存在”。
再说了,直面真实,又无法承受它的重量,也许会把人逼疯哦。
此时此刻,我仿佛又陷入了哲学的死巷子里了。
于是,我决定暂时搁下这个话题,重新回到热气腾腾的生活中来。
不急。
最后,用泰戈尔的《爱者之贻》结尾,送给每一个耐着性子看我东掰西扯一堆有的没的碎碎念到最后的你——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蓝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她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