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教练就是一面镜子,让被教练者看到真实的自己。可是镜子有很多种,有可以让我们一览无余的平面镜,让人捧腹的哈哈镜,还有变色镜……教练要做哪一面镜子呢?
今天是与教练对话的第二课,我们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教练对话。一位伙伴做案主,我们所有人向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一次一问,轮流发问。我不仅再次感受慢和聆听的力量,还让我对教练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
案主分享了一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当案主说到孩子报喜不报忧的时候,我立刻问如果报忧会怎样?这是我下意识的提问,它甚至没有经过我的大脑就脱口而出。这一刻我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畏惧和父母说起不好的事情,听着案主的阐述我却走神了,我忽然想起来我的叛逆期,当我和父母反馈一件不好的事情时父母的反应,质问,否定,指责,甚至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牵扯到学习上,然后就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好像每次都是这个套路,于是我学会了闭嘴。几乎所有人都夸我叛逆期过的安稳时,没人知道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躁动和不安,我甚至有段时间很排斥和父母沟通,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关心的只有学习,别人家孩子永远是最好的,之后很长时间我尝试构建我的自信心,真的花了很久时间。所以当总舵主问“如果下次还有类似事情,你要如何做”时,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再等案主的回答,那个期待就好像我和父母说你们可不可以不要总是说学习,我还有很多事情想和你们说,在得到回答后我又追问了一句“还有吗”。问完,我就后悔了,我忽然发现我越界了,此刻我不再是一个教练者的角色,而是代入到案主的孩子,确切点说是小时候的我,在尝试和家人的对话,渴望求得宽松的环境、求得理解和原谅,我们之间成为了一个对立谈话的关系,我会加入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就好像一面变了形的镜子,而不再是陪伴她觉察自我,让她看到真实自己的平面镜。
在复盘的过程中,总舵主说这就好比心理“投射”,而一位真正的教练需要持中,镜子不容变形才能照出对方的样子。教练需要自己不断的修为才能笃定,不被周遭影响,不轻易判断,聆听并敏感的get到案主的点发问,陪伴她完成自我觉察和改变,才是教练需要做的事情。
这条路还很长,不投射也是我需要和自己的幼年和解的过程,今天与其说在教练别人,不如说在教练我自己。镜子不纠结,才能映出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