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段坎坷的经历,从娘背着两岁的我进来我爹的寨子开始展开;一段苦难的人生,从我最初记事的时候往后延展;一个身材孱弱却又内心强大、一个个子矮矮却又形象伟岸的母亲,从熬溪走来。她一步步历尽沧桑,一步步历经坎坷,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艰难生活的困苦之中,为孩子遮风挡雨,为孩子的美好前途,即使死,也全然不顾。
今天,让我们一起读《娘》,来感受这母爱的浓情,来感受这母爱的伟大。
切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2
一位孱弱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来,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婚姻,这些次的婚姻中,爱情已经无关紧要,唯一不变的愿望就是能够活着,尽可能好的活着,给孩子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一位大爱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的更好一些,不得不一次次倔强地隐忍,在每一次的隐忍中,自己的尊严已不再重要 ,孩子们能够好好成长是她的终极目标。
一位母亲,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上的了学,能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自己可以赴汤蹈火;为了能够挣点工分,让孩子们的生活的更好一些,她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寒冬腊月出工,差点丢了性命,导致瘫痪在床数年而而无怨无悔;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学校里安心读书,生活的好一点,不惜拖着一双病腿,拄着双拐,风餐露宿,四处“缮粮”;为了能够保证孩子在校的营养,把家里的油都给儿子炒了菜,而自己却只用铁锅煮菜,锅子常年不见油而泛着红色的铁锈。
母爱的伟大,渗透在儿子生命的角角落落,包孕在儿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事事!
3
读彭学明的散文小说《娘》,感受伟大而又别样的母爱。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可以一次次的结束自己的婚姻;为了孩子一次次的又开始下一段婚姻。母亲开始一段婚姻不是考虑到自己的幸福,而是孩子的生存;母亲结束一段婚姻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感受,而是为了孩子成长。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去受苦受累而在所不辞;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去任劳任怨而心甘情愿;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不要自己的真爱且义无反顾。
彭学明给我们呈现出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别样母爱,她的经历是坎坷的,苦难是深重的,生活重担是沉重的,然而她面对一切苦难时的不屈不挠,是坚强的,无私的,伟大的。
母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但母爱的内涵却是共通的,那就是竭尽全力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不遗余力地为了孩子地付出。
我在中学时期,曾写下过感悟:一个人,最容易接受的是父母的爱,最难报答的也是父母的爱!
在这里,最难报答不是不可报答,而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无条件的,甚至是不以回报为目的的。有些事情,有些要求,如果是仅仅为了自己,父母甚至可以去放弃;然而,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好,父母也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为之。这就是为什么母爱是永恒主题的原因。
4
人在年少时,是很难去完全真正理解母亲的,而自己心中想得最多的往往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所谓的“面子”。而真正开始懂了母亲,应该是自己也成为了父母,自己也开始感受到为人父母的种种不易时。
作者在《娘》这部作品中,一条线叙述娘种种的生活不易,另一条线也展示了自己的跌宕起伏的成长过程。而在自己的成长中,自己的自私、不孝,在娘走了之后,自己才慢慢感悟出来,切切的体会出来。此时,娘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冲击着自己的内心,涤荡着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在这种内心感受中才慢慢成长、成熟、成人 ,正所谓:为儿不懂娘的心,读懂已是中年人。
记得自己小时候,听父母常常说 ,宁肯给人当儿女,不去给人当父母。人生的种种角色中,做子女是最轻松的,为人父母是最难的。其实,个中滋味说的就是为人父母的种种不易,却又义无反顾。只是理解这句话时,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现在我在为人父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父母当年的不易,自己当年的无知和不孝。
人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能够说出这样话来的,绝对不是哲人,而是抱有遗憾的子女。其实,我们哪个人又没有这种遗憾呢?否则这句话怎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
5
对母亲有多爱,对母亲爱的忏悔就有多深。只是这种忏悔,需要人自身的感悟或领会。着需要时间,甚至需要节点。
心学大师王阳明,有“致良知”的理论,这里的良知就是一种判断力。分清善恶是良知作为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分清是非是良知作为智慧方面的判断力。良知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或能力。当这种品质或能力未能够开发或唤醒时,我们对善恶或是非还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但不能就此人没有这种品质或能力。当这种能力或品质被唤醒或籍以得到开发的话,那么人们就可以到达“知行合一”的境地。
常言道:大音希声,大爱无言。作者原来不是没有对母亲的爱,而是他还没有去悟透、参透这份爱。因为母爱太深厚,太至纯,母爱有时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不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随随便便就能体会得到,感悟得到的。
但愿人人能够尽可能早的去理解父母,参透父母的大爱。让世间能够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