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生活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关于权利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
你所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有下面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阿德勒的心理学不是改变别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其实,当我们自我改变了之后,我身边的世界,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子。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的去面对。即使最后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需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阿德勒认为,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个课题。
阿德勒的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也就是,阿德勒认为,我们被给予了什么(包括那些好的以及不好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使用那些被给予的东西,也就是说,决定我们一生的,经历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些经历。阿德勒是”勇气“的心理学,同时也是”使用的心理学“。
生而为人,人类并不是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何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呢?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是要谁来承担”。谁来承担后果,就是谁的课题。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别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保持合适的位置。
什么样才是合适的位置呢?答案是“共同体感觉”。
直面人生的课题,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的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而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步主动迈出去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合。
共同体感觉是指,将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能把别人看成“伙伴”,那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如何鼓励他人?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也就是不能“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建立起横向的语言,那自然也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人怎样才能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进而接纳自己,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恋爱和成家,能让一个人快速成熟的原因,因为他要承担一个丈夫、父亲、妻子、母亲的角色。
究竟怎样才能感觉自己有价值?在一个人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把对自己的执著转化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他者贡献(对别人有贡献)。
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