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光芒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50期“阅”主题文活动。

人在世上走一遭,总是要读些书的。这话听来像是劝诫,又像是自白,实则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确认。读书一事,在今日已渐成奢侈,却又被众人挂在嘴边,仿佛一道护身符,用以抵挡精神贫瘠的指摘。

每当夜阑人静,我常自问:读书究竟为何?为功名?古时或如此,今日则未必。为消遣?影视游戏何其多,何苦捧书苦读。为求知?搜索引擎一触即得,何须翻阅万卷。细究起来,读书竟成了一件极不划算的事,耗时费力,回报渺茫。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仍前赴后继地埋首书卷,这其中必有某种难以言明的引力。

我见过地铁上捧读纸书的青年,眉头微蹙,仿佛在与文字角力;也见过图书馆角落里白发苍苍的老者,指尖轻抚书页,如同抚摸情人脸庞。这些画面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显得格外突兀,却又异常动人。他们读什么?为何而读?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阅读的冲动,往往源于一种莫名的心灵饥渴,而非任何功利计算。

今人读书,多有“目的先行”之弊。书架上的成功学、理财术、速成法琳琅满目,人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取某种即时可用的技能或答案。这种阅读看似高效,实则狭隘。它把浩瀚书海压缩成一条细流,只取其中“有用”的一瓢饮。殊不知,真正改变人生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

记得少时读《红楼梦》,只为其中诗词歌赋的美妙音律,至于什么封建社会的衰败、人性复杂的描写,全然不懂。然而那些文字如种子般埋入心田,二十年后某个秋夜,忽见窗前月光如水,竟脱口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句,刹那间与二百年前的曹雪芹心意相通。这种延迟的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握手,岂是任何“有用”的阅读所能给予?

阅读的妙处,恰在于它的“无用”。正如我们不会问听一首曲子、看一幅画有什么实际用途,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它在潜移默化中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拓展我们的情感边界,使我们得以体验无数种人生。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读者穿梭其间,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这种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度,是其他媒介难以替代的。

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阅读的形态,却改变不了阅读的本质。屏幕上的文字与纸页上的文字,承载的是同样的人类智慧。有人忧心短视频正在摧毁阅读习惯,实则不必过虑。每种媒介各有其位,深读与浅览可以并存。重要的是保持那种与文字亲密接触的能力,那种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专注与喜悦。

我认识一位朋友,每日必读三小时,范围极广,从天文地理到小说散文,无所不包。问他读这些有何用,他笑答:“没什么用,就像问我吃饭有什么用一样。”的确,阅读如同呼吸,是精神生命的存在方式。我们不会时刻计算每次呼吸的效用,却深知没有呼吸就无法生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读什么书反而成了难题。我的建议是:跟随你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最好的指南针,它指向的都是你真正需要的精神养分。不必在意书单推荐,不必追逐畅销榜单,那些让你废寝忘食、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就是你的必读书。

阅读不会立即给你带来财富、地位或成功,但它会在你心中点燃一盏灯。这灯光也许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也许孤独,却能够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当我们合上书页,那些文字并不会消失,它们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成为我们在喧嚣中的定力,在迷茫时的方向。

人生有限,书海无涯。我们注定只能取一瓢饮,但这一瓢中,自有江河湖海的滋味。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远征,一次与未知的自己的相遇。那些在灯下与书相伴的夜晚,那些被文字触动心弦的瞬间,构成了生命中最珍贵、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阅读的光芒,照亮的是人的灵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