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夕照唐古拉山。
从西宁沿着G109往西走,路边的树越来越少,直到右前方出现一片蓝色,然后就进入了没有树的世界。青海那一路,还有西藏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草原或者戈壁,辽阔空旷,四野无人。看不到树的那些时光其实很短暂,却让人印象深刻。
时光倒回到元旦,在漠河返回哈尔滨的火车上,骑行哥捧着他的Kindle,热情洋溢地给我推荐那本《不去会死》。后来我问他要了电子版,再后来我买了Kindle,但直到现在也没把那书翻出来看。这一年多遇到不少喜欢旅行的背包客,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背包十年》《迟到的间隔年》《搭车去柏林》……也有许多人,心里有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会为去那里计划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虽然从没去过,但对千里之外的地名了如指掌。我不是这样,那些书一本都没看过,要出门一般都是临行前几天才开始看地图。我算个很随性的人吧,平时也不喜欢做啥长远计划,总觉得变数太大。而生活的拐角处确实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去年在呼和浩特和青旅里的哥们说着元旦去东北玩,结果他临时有事,我则跑祖国最北端受虐去了;还有去年在青海湖鸟岛我们大叫着“明年还要一起来这”,谁都知道这是一句玩笑,但时隔一年,我竟然真的又来了。“这一刻,沧海桑田”,就是一瞬间的事,也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吧。辛辛苦苦的计划,可以被生活的一个玩笑瞬间摧毁。
我倒一直很喜欢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和《在路上》,喜欢那种没有目的的生活。我自己也确实是个很懒的人,我完全看不到五年十年后的情景,懒于规划,只想尽情体验当下。在拉萨有好多人是带着自己的故事来的,有人失恋了来疗伤,有人被生活琐事弄烦了来散心,有人因为信仰,有人则是做梦都想着来。而我都不是,想起当时和平措那哥们还感叹呢,像我们这种没故事的人在拉萨应该算异类。之前去很多地方都是很突然的决定,常常是前一天才在蚂蜂窝上把游记和攻略下下来,然后在火车上看。选择西藏,大概就因为它足够远,足够高吧,要不是之前有同学去过,我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大昭寺,羊湖,纳木措。在很久以前有人跟我说过想去西藏,我说好呀,但他有了信仰之后又不去了,没想到N年后我却去了。阴差阳错,大抵如此。就像我的旅途一样,去年跑青海湖玩,到了西宁之后碰上准备骑车环湖的家伙,结果从没骑过长途的我就这么决定骑车转湖了;今年提前N天奋力刷到从德令哈去拉萨的票,没想到在青海湖遇上搭车党,然后又临时决定搭车走青藏线,为此还专门搭车去德令哈退票;我刚到拉萨的时候也死活想不到最后会在那赖上19天。没人知道为什么我最后走的路是这样的,也没人知道为什么我会遇上这群人而不是那群人。你说冥冥之中这一切都有安排,我说不过是千里之外的蝴蝶扇了下翅膀。
无数人在大谈旅行的意义,从那些泛滥的旅行书籍就可见一斑;也有无数人在嘲讽那些没钱却厚着脸皮穷游的家伙。其实都无所谓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只要不碍着他人,其他人也没必要指指点点。反正自己总归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作为独立的个体获得幸福并承受相应的痛苦。
在这个骑行川藏线都可以堵车的年代,单纯就旅行这个话题,我不觉得有啥可以大书特书的。在我眼里,那些背包行走的人不见得有多苦逼,也不见得有多独特,不过也是一种平凡的生活罢了。大概国人的生活太单调,价值观太单一,才给了旅行话题那么大的市场吧。不由得想起两个人互相羡慕对方生活的情景,其实我们看别人的生活,往往看到的是前台的光鲜,那些后台的阴郁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别人家的孩子终归是别人家的,还是把目光拉回自己吧。死宅的生活和背包客的生活,其实分不出什么高下。
我从来不指望旅行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改变,也不指望能遇上什么奇人或者艳遇。但还是得媚俗地谈一把旅行的意义,好吧,我出来没目的地走只是想看看那些没有树的地方长什么样,想看看远方的人怎样生活,就这么简单。我是一个什么都看得很淡的人,却又是一个充满好奇的人。所以我对上路从来不抱期待,但又一直渴望上路。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微小的改变,无非是坚定了我之前的一些想法:「人,还是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尽可能地穷尽生活。」这是在怒江大峡谷的暴雨中一闪而过的念头。
回来后有时会想念很多东西:西北的烧烤和羊肉,可可西里的荒凉,西藏的蓝天,拉萨河的水声,横断山脉的雄壮,大理的风花雪月,还有一路上喝过的酒……但有些东西只会存在于过去,就如路上碰到那些从北京出发的人,临走时总说着到时候回北京喝一个,可回来后却没再联系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世间事大抵如此。
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想念那些没有树的日子,并期待着下次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