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蔡加尼克效应:弄清记忆规律,让孩子对知识如饥似渴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

他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等等。

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要求被试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

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

结果十分有趣,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

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我们经常会在备忘录上记下重要的事情,但是到最后还是忘记了。因为我们以为记下来了就万事大吉,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最后连备忘录都忘了看。在打电话之前,我们能清楚地记得想要拨打的电话号码,打完之后却总也想不起来刚才拨过的号码。

餐厅服务员记下顾客点的各种菜式,把其需求牢记于心,直到菜盘子端上餐桌的一刻,然后这些记忆就被抹掉了。

在考试结束后,考生仿佛立刻就忘了刚才考了些什么,但却总是会对个别的几道没做出来或是没来得及写完的题目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人的大脑总是将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放在工作记忆之中,而那些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则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同时,个体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有较强烈的完成动机,所以记忆自然也会较为深刻。

按照蔡加尼克效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讲述做人的道理,在讲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或者让孩子谈一下看法,这样孩子就会对知识或道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这个关键点产生深刻的记忆。

事实上,突出关键点的方法很多,可以重复强化,可以详细阐述等,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戛然而止不再讲解,这使孩子的求知欲受到阻碍,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他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这时候的教育效果就会比较理想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