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不曾历尽沧桑

点击蓝字查看公众号原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沧桑,唯有经历,才是沧桑。人间正道,非得亲自尝遍各种滋味,才有资格对其发表演讲。

——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1

我初三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的作者蒋方舟,一个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还曾当选过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并在2008年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的不到20岁的年轻作家。

听说过很多年少成名的人,他们之中“伤仲永”的例子不少,大部分人都在闪耀过后归于沉寂,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有很多人后来年纪轻轻就做了别人的导师,出了自传,说过很多话,谈人生、谈理想,被一些渴望成名的年轻人奉为圭臬。

但是这些话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蒋方舟的这句:

“我承认我不曾历尽沧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不是谦卑,而是一种清醒。

之前听过一个作家说:“不要读那些你年龄比你小的人写的书。”

虽然有些偏激

不过的确,

有一句老话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你走过的桥或许不如他走过的路多,但是你绝对比他遇到过更多的桥,知道什么样的桥容易摔倒,什么样的桥容易掉下去,而这些,是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是别人没法告诉他的,也是他到你那个年龄或许才会切身感受到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很多时候,年龄真的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阅历。

我看不惯的是那些明明自己对一些事情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甚至深入了解过,就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传授经验和分享心得的人。

我知道的一些作家,他们整日窝在家里

只干两件事

一是憋灵感,二是编故事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不用去看,更不用去品尝。

百度一下“职场感受”,再听听那些“过来人”的经验,好了,了解了

不一会儿,一篇《身在职场的那些年》就写好了

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事了

谁说没谈过恋爱就不能写出爱情小说?

谁说没喝过烈酒就不能体会喝醉的滋味?

谁说自己还进过职场就不能向别人传授成功经验了?

谁说没经历过沧桑就不能谈人生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还有些人喜欢或者说热爱给别人“指点迷津”,

“你听我的,别去那个面试了,我昨天去过,听说是内定的。“

“这种选修课不用听,我上学期听了照样不是不及格。“

有些刚上大学的人特别“迷信”比他们大一两岁的学姐学长们

“哎呀,学长说这个是开卷的,不用背老师给的那些参考书。“

“六级没什么用,学姐说去年那个保研的就没过六级“

明明自己还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仿佛看破大学、看破专业、看不起老师。

说到底,不过是各自内心的优越感和依赖感在作怪

这时候,比你大一两岁的人的话也可以拿来引用了,

比你早几天去过一家公司面试的人也算是前辈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4

现在好像很多人都被称为老师,洋气一点的,叫导师。

“张老师您好,你可以说一下在您的人生中,你觉得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呢?”

受访者本来还很紧张,一听“老师”二字,立马有了底气,再加上“人生”这么大的一个主题,

于是他开始从自己小学的启蒙老师开始,谈理想、谈人生,

长吁短叹、唾沫横飞,大有看破人生、指点迷津之势,

可他自己不过是在人生道路上行走了不到三分之一

而这条路上他又经历了多少,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老师跟我们说:“那些给你们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老师,大多数自己都没有规划过职业生涯就直接大学毕业留在了学校。”

还有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向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询问成功的经验,富翁说:“我爸爸从小教育我做人要谦虚谨慎,这是他留给我一生的精神财富。”那个人接着说:“您父亲生前真是个伟大的人啊,除了这些,您父亲还有没有留下其他的东西呢。”富翁说:“还有几千万的遗产。”

那些似乎是权威,是成功人士的人,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或许是比我们多,但是,你觉得听一个自己都没有规划过职业生涯的老师、一个曾经坐拥千万如今是百万富翁的人给你讲经验,有什么意义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所以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应该承认我不曾历尽沧桑,不是向别人承认,而是向自己。

晚年的张爱玲对自己的年轻时的作品大加批判。

当我以后经历得多了,成长的多了,回过头再来看看这段18岁的我写下的文字,会不会也在心里说一句:“小鬼,你懂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