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政府在国家政治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政府和官僚体系,都是为巩固皇权统治而服务的。
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了我国封建制度的大框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到汉朝时进一步改革发展。
曹魏设中书省,逐渐形成了中书“实握事要”,操纵政务的局面。
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
西晋虽承魏制,但相对于魏国改革汉代官制一样,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迈的步子则更大了。虽然都还有三公,也有九卿,也听得到太傅、太保之类的官名。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这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雏形了。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实行三省六部制,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缔。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寿终正寝。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后来,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
1380年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废中书省,权分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清朝大体沿用明朝制度。
这些举措进一步扩大了皇权,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也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落日余晖”。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热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龚自珍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区别于以往一切旧政府。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是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存在的。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领导下,把为人民服务、推动国家发展作为不懈追求和目标。
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
这些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使政府角色发生重大变化,由全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方面行政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实现了政府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行业、新领域不断涌现,我国的行政体制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服务型政府,相对于传统的管制行政型政府而言,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市场和社会服务为目标,并承担相应的职责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
“最多跑一次”“一枚公章管审批”“不见面审批”等好做法纷纷出现,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缩短企业开办时间,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行方便,而不是走形式主义。
从大包大揽走向收放有度,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
该由市场和社会做的,一定要放权到位,不能越俎代庖,同时政府也要保障对市场和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物理重组走向化学反应,让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由粗放式管理走向高质量服务,着力提升政府的工作水平。
回顾过去七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立足我国基本政治架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中国式行政。
之所以能够行之有效,就在于它能充分反映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充分保障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调节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经济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