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河南中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今天,当我远离它,却能用更理性的感情来看待它,它的一草一木,河流土地,乡邻乡亲都成了我生命中不能分割的部分。年轻的人远离它奔赴异乡,探求另一方天空,年老的人守着它,把一辈子的时光都给了它。岁月变换,四季更迭,多少生命来了又去,从鲜活到齑粉,早已与它溶为一体。
村庄并不大,被一条铁路线贯穿,使它多少有了现代的气息,在那个红色年代。走到乡间地头,还可以看到七十年代的水利设施,早已与泥土融和。在今天看来,佷具历史感,让人联想到那个年代。一条沙河环村而过,它满足了小孩童年的嬉戏,夏天,白天河道是男人的,只有晚上,各家的女人领着孩子欢笑声溢满水面,粼粼水波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璀璨。
出村向东两公里是比较繁华的集镇,卖吃的,用的,穿的汇集在此,其实并不大,只不过是一条东西长街,十五分钟就走完,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浓缩在这里。她们卖的也就是些俗艳的服装,家常的菜蔬,农机用具。可能你觉得它不值一提,但它却有它存在的智慧,植入万千的村落里,一直存在着。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胡辣汤,豆腐皮,粉皮,豆腐泡,浓稠的汤汁包裹着它们,我觉得入口的时候,味蕾被打开,所有在外漂泊的疲惫好似在入口的那刻被充散。这是属于你生长的土地所给予的烙印,在所有的感情沉淀后才被打开。细想想,人其实是最世俗的动物,却费尽辛苦要挣脱这份世俗,这沉重的肉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还有一所中学,我的初中时光都在这度过。青砖围墙,铁大门,两堵墙之间的通铺,家里的被褥,吃饭时随便哪里或蹲或坐十分钟解决,夜晚自习课后昏黄的路灯下还要夜读。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有时候在我们不能决定的时候只能听从安排,没有自我意识,心中稍稍挣扎一下就被按下,路那么长,天那么高,却比什么都孤独。不能说,没人说,咽下,咽下……
一些年之后,在有了些阅历,走过了些地方之后,在完成了自我的改变后,对一些事情已释然。是啊,有谁是没有故事的?有谁是没有伤痛的?只是囿于自我的囚笼中无法挣脱,忘记了白天,也错过了夜晚。就像一种感情,无声的浸润中早已渗透你的血脉里,不论你身在何处,或许某个月夜,一轮明月下,你心中不自觉地浮现两个字,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