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工作中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困扰:要解决一个问题(主要是课题,备新课、查资料),就要查很多资料、做思维导图、补充大量新名词解释与有说服力的数据,还要把脑子里已有的和新学的各种知识点串联起来,心又很野,期望能把宏大叙事与大历史观、大文科观融会贯通,给人一种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感觉。
谬矣!谬矣~
这样做先累死自己,信息量暴增,要整理一个知识点,结果牵出几串知识链,要引用一篇文章,结果牵出好几本书,实在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这周逐渐慢下来,开始复盘+优化,结合精力管理与方法改进,有了半成型的操作法,用这篇文章把它整理成型。
先从初心来说。出发点错了,目的应该是清楚流畅讲好一节课,忠于教材、条理清晰、逻辑自洽、论据可靠、有效补充扩展、引导思考。那么低一点,忠于教材,第一遍通读+标记问题点,第二遍查资料解决问题,第三遍回归教材与已有资料,反复看、读、熟悉文本,每次遇到新课,坚持这个三段式即可。
再说资料。很多知识点以前学过,以现在的思辨能力再看,教材设计立足点高、总结性强,但是就留下了很多“气口”,有不少新概念,比如“算法黑箱”“STEM”“义务教育巩固率”“摩尔定律”“恩格尔系数”等,自行查资料补充时,又会出现衍生知识,比如“基尼系数”“垂发单元”“狭管效应”等。这就必须要划分层级了,第一层级,即教材中直接出现,但不能精确解释的概念,用以说明某种理论或佐证某个现象,那必须做明确解释,用语要简洁,举1个例子辅助,目的是知识扩容、帮助理解。第二层级,衍生知识,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理解第一层级的概念,连结到的知识,可能是一篇深度长文或一种宏观理论,这种做到自行理解记忆,择机引导思考、留出余地。第三层级,为第二层级的衍生,与第一层级的关联性更不明显,可能是概念、人名、著作、文史知识延展等,这个放在课后复盘时,通过复习、发现新疑问,做简单记录即可,直至下次在不同的主题中,第一层级出现这个点,再补充完善,也可能是闲暇读书时又一次遇到,那么直接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知识日渐联通。
第三是“器”。思维导图、笔记、大模型、脑子里的“知识工具箱”。思维导图用来做基底,达成“一张图看懂xx”;笔记直接写在讲义上,铅笔手写,顺便练练字;大模型是很好的内容提炼工具,已经按主题做了整理,每个细分问题设置了关键词,云存档,找起来很方便,等于是个知识树;“知识工具箱”是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中看到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于我而言,能不假思索解释明白的东西,就算在我的“箱子”里啦。
第四是“去化”。我的脑袋毕竟不是范闲的经脉,不能无限加载。以思政和图情为两大核心,涉及的面已经非常广,从信息源角度,只保留时政新闻(官媒,来源可靠节省验证成本)、图情与出版、深度分析(如卢克文、蓝钻)、科普(如星球研究所)、高等教育(如麦可思)这几类,删了又删,优质且不重复,还是有60+关注,如果一天不登录,可能就100+更新,这个嘛,工作时间看主次,休闲时间凭兴趣。因为坚持手机戒断,不再一边做事一边听东西,精力集中了很多,对每天接收的信息量也开始刻意控制,感觉轻松很多。
第五是整理。讲义+笔记,实体,用完后整理保存。对有助于形成“大文史观”这个级别的好文章,记录+摘抄,电子表格,存档。所有时事要闻,知道发生了什么,保持关注,做到“这事有印象”就行,待需要时调取。
以上过程持续数年,阶段性优化。就专业知识积累来说,我应该还不错,但就形成“大文史观”、达到一个思想上很厉害的高度来说,总感觉自己还没找到厚积薄发的那个爆发点,不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