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张志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业,正是这“习”的艺术,是连接知识、生活与成长的桥梁。我们始终追寻这样一种教育生态:让学生在愉悦中习得,在主动中发展,使学习真正成为一场迷人的探索。作业,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和冰冷的任务,而是激发思维、赋能创造的美好契机。创新作业不仅要变其“形”,更要变其“神”——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综合。下面是我以阅读为引擎,以真实生活为场域,为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量身定制了阶梯式阅读创新作业设计方案。
低段:绘“声”绘色·萌新启航
作业主题:我的心情“绘本剧”
设计理念:关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情感适应与社会性发展,通过绘本阅读、情绪表达与亲子互动,实现家校无痕衔接,让孩子在“读—演—画”中爱上表达、乐在其中。
设计目的:将情绪具象化、外显化,让孩子在表达与创作中认识自我、链接生活,平稳度过入学适应期。
核心特点:无纸化、动口表达、情感链接、生活化
第一幕:读·情绪小怪兽在哪里——输入为先
任务:亲子共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或《大卫上学去》,家长引导孩子关注主人公情绪变化。
引导语示例:“你觉得大卫今天开心吗?”“你的心情小怪兽今天是什么颜色的?”
第二幕:演·我家剧场开播啦——输出为本
任务:选择一个情节片段,与家人合作表演迷你剧情,录制1-2分钟短视频。
要求: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配合表情、动作,甚至创编新对话。
第三幕:画·彩虹心情日记——延伸创作
任务:在彩虹卡纸上用颜色记录一周心情,周末向家人介绍。
示例:“周一红色,因为升旗特别激动;周四绿色,因为我交到了新朋友……”
成果呈现:“开学快乐包”——包含视频与心情卡片,在班级“快乐分享会”中展示。
中段:探本溯源·文化寻根
作业主题:我的姓名溯源之旅
设计理念:聚焦中段学生逻辑思维萌芽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推动阅读从“故事性”走向“研究性”,融合语文、综合实践、艺术与道德法治,开展项目式学习。
设计目的: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增强家族情感与文化自信。
核心特点:动手实践、学科融合、问题导向、文化自信
第一阶:访·名字里的故事——调查任务
任务:做一名“家庭小记者”,采访父母长辈,完成《姓名采访备忘录》。
问题提示:名字是谁取的?有什么含义?是否与诗词、家谱或时代相关?
第二阶:研·汉字中的秘密——探究任务
任务:查阅字典、诗词等资料,了解名字中每个字的原义、引申义与字形演变。
示例:“梓”为树木,喻成长;“涵”为包容,喻修养。
第三阶:创·立体姓名名片——创造与表达
任务:制作一份立体创意姓名名片,可融入艺术字设计、图文注解与多元材料拼贴。
成果形式:“我的姓名博物馆”展台——包含采访记录、研究小报与立体名片,举办班级“姓名博览会”,每人担任讲解员。
高段:思辨共创·赋能未来
作业主题:“古今对话:家乡文化IP创造营”
设计理念:立足高段学生思辨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需求,推动阅读走向深度与跨界,引导他们基于地方文化开展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输出,培育社会责任与创新素养。
设计目的:实现从文化消费者到创造者、传播者的转变,融合语文、社会、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在真实问题中培育高阶思维与社会参与意识。
核心特点:成果导向、跨界融合、思辨表达、社会参与
第一辑:研读·走进家乡“活”历史——深度阅读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种家乡文化符号(善应抬阁、善应松涛、小南海庙会、小南海咸鸭蛋等),完成《小南海文化研究报告》。
第二辑:创造·IP活化方案——创意输出
任务:担任“文化创意总监”,设计一套文创产品或一个短视频脚本,须附设计理念与文案说明。
第三辑:建言·家乡振兴我献策——思辨输出
任务:撰写《致龙安区文旅局长的一封信》或《善应文化开发提案》,有理有据陈述观点与可行性。
成果形式:“文化IP提案书”+ 班级“模拟答辩会”,邀请教师、家长或社区代表担任评委。
这份阶梯式设计,藏着三个学段的 “变形逻辑”:
低段之变在于“趣”——从“纸笔任务”到“生活游戏”,用情绪链接让孩子“爱上学”;
中段之变在于“实”——从“书本阅读”到“动手探究”,用实践体验让孩子“会学习”;
高段之变在于“思”——从“被动吸收”到“主动创造”,用思维输出让孩子“能成长”。
总之,我们变的是作业形式,不变的是对 “阅读扎根生活、学习服务成长”的坚守。让作业不再是 “任务单”,而是孩子奔向世界的 “探险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期待的一份礼物,让教育在回归生活中焕发真正的活力,为孩子的成长解锁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