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与有为,道家与儒家的不同追求,贯穿了中国千年,在无数文人心中留下印记。无为,追求顺应自然,如其所是,即道法自然,给人以出世之感,飘渺如烟;而有为,追求实干,建功立业,表现为入世之态。如果这二者做到极致又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一般人的无为或许成为了逃避,有为变成了偏执;而真正的无为与有为,我认为取其中庸,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
无为以自由之态,超然物外。无为,方得坦然。“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庄子哲学的最后归宿,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上与造物者游”,而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逍遥游此篇中,鲲鹏的意象宏大、自由,然而仍要抟扶摇而上,以至南冥。这反应了在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都是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又该如何?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于有所建树的官员,宋荣子的境界高一层,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又是另一层境界。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是内在,无功、无名是外在,三者同名异说。要想无所依凭,就要无己,超越小我,超越故我,超越成见之我,以超越之心做事,达到真正的自由。尧为何让天下于许由?在尧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这时已经不再需要去平定四方,而是无为而治。这也阐释了圣人无名。汉高祖统一天下后,经过战乱,人民与社会已经疲惫不堪,这时的无为,是让他们自己修复,他的继任者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太平之世,他们所做的,就是无为而治。这也就是无为方能无不为。
我们眼中,有为的圣人,大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有为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无为吗?苏轼平步青云时,清君侧,持朝纲;被贬落魄时,仍能制得一碗东坡肉。王维半官半隐,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馀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修养身心。此二人在参透无为与有为已经,来去自如。这是对待无为与有为的最佳方式,也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追求无我之境。因为,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