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
总结起来不外乎就是以下几种:
不需要、不合适 、不舒服
今天看完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看完之后我痛下决心,虽然已经在一起好多年了,但是时候说分手了。虽然大家都很看好我们,说我们很般配,但是最终我还是让你们失望了,做出这个决定我花了两天的时间,一切原因都在于我自己。
或许你们会很好奇,为什么一本书《断舍离》就能够让我们的感情决裂,但我想说,其实这本书只是导火索,负能量的东西堆积了太久,总有一天,要狠下心来别离。
-1-
物
我很难断定究竟断舍离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层面过渡的过程,还是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过渡的过程。但于我而言,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断舍离,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我想抛出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结合《断舍离》的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来探讨断舍离这个话题。
然后再跟你们说说分手的事儿。
我知道,你们都是八卦的小妖精。
①什么是“断舍离”?
通俗的理解是:别买不需要的东西,扔掉不需要的东西,远离不需要的东西。
书中的解释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②断舍离与收纳整理术的区别?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以后可能还用得上,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其实是拿物品当作主角了。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断舍离不是把用不上的垃圾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或把它收到看不见的地方,而是直接把它清理掉。
③何为垃圾?何为适量?
一件东西,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有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断舍离追求的是身边只留下适量的物品,所谓适量,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握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
在生活中,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实际上只占所有物品的20%。
④物品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⑤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
让我们非理性消费的心理?
▶捡便宜心理:例如一只日常你能够用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300日元,而大号蛋黄酱(原价500日元,保质期内吃不完)打折后只需要350日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觉得大号蛋黄酱便宜了150日元,而且只比普通蛋黄酱贵50日元,买了这个就捡了大便宜。但事实上是,这种大号的蛋黄酱根本就吃不完,你不仅比平时多出了50日元,还浪费了食物。
▶折扣的陷阱:你想买一件1万元的西装,旁边有一件原价10万元的西装在打五折,便宜了5万日元。可就算是便宜了5万日元,你也得比预算多花上4万日元。但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顾不上自己要花多少钱了,眼里全是打的折扣,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容易被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⑥明知道自己的房间很乱,
可是就是不想收拾,为什么?
试想一下,我们就像是水池里的小鱼,但由于物质的泛滥总有东西不断涌进来却出不去,水池渐渐变得浑浊不堪。满是淤泥了。
但这个时候,最上面的一层水还是清澈的,你被逼迫着只能在最上层的空间里游动,愈发觉得压迫和窒息。如果你准备开始收拾清理,乱翻腾一番的话,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静止不动的话,水就不会浑浊,这样起码还能有点喘息的空间。
但是,如果任由池塘这样继续积累淤泥的话,总有一天,整个池塘都会被淤泥积满,你的生活空间将被完全压榨。
那么怎么克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恐惧感呢?
试着从一个你能控制的小角落开始,例如抽屉,把抽屉里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样你就能够享受到一丝释放后的清爽感,一点一点地去征服你的空间,把你的主动权从物品手中夺回来。
⑦平时太忙,很少时间在家,
更不要提收拾了。
人们并不是因为太忙而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在家所以才把自己搞得很忙。
⑧断舍离可能会遇到哪些心理障碍?
▶对过去的留念:充满回忆的礼物。
▶对未来的担忧:囤了一堆打折洗发水,总想着未来总是会用到的。
▶良心不安与自责:当时花了几百块买的衣服,却只穿了一次。
出现以上心理的时候,要舍弃一件物品可能就变得比较困难了。我来分享一下我克服这样的心理的经验吧:
▶回归当下:比如堆积如山的礼品,我把它们转送给别人甚至是扔掉后,我跟朋友的情谊并没有变。礼物最重要的就是传递情谊,情谊已到,它的载体如果成为累赘,那就果断地舍弃吧。因为我相信,朋友们也一定不会希望他们送的礼物最后成为我们的负担的。
▶用多少买多少:以前总会提前囤一两个月的早餐食材,现在我每次只准备一个月够用的食材,如只买一斤小米、一斤黑米、一斤红米、一斤薏米、一斤淮山等等,或许一次多买几斤可以优惠一些,但这可能会有食物变质的风险。
▶直面不安与自责:我冲动买了一件很奢侈的衣服,后来我意识到未来可能一年都不会再穿一次了,我就会下决心把它送人或扔掉。的确自己会很自责很内疚,但此后当我购置物品的时候,思考就会更加理性,在不断舍弃的过程中,自己也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这样就能从源头关闭物质泛滥的闸门。
书中的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这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虽然在扔垃圾,可是垃圾却不停地冒出来。”在反复清理几次之后,你就能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是不重要的了。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会觉得走在街上,卖的很多东西都是“垃圾”。
⑨为什么要断舍离?
物质积累的成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面衡量:数量×场所×时长。
在房价和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若是被无用的杂物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和时间,将是一笔多么大的损失。
而最大的损失是,杂乱的物品对精神和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
⑩断舍离要怎么做?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先把收纳东西的家具都扔了吧,因为你会发现,当你身边只留下必需品的时候,连收纳盒都会成为累赘。
▶限制物品数量: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进出的通道。
▶只需要一个动作: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越少越好。如果需要打开柜门、拿出箱子、打开盖子这样三个动作,人就会觉得好麻烦。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人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过来,精神世界将会异常丰富起来。
-2-
欲
比起物质,我们的精神更需要断舍离。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句子出现在张德芬写的推荐序里:
“我知道很多人的欲望很难突破,我也不赞成用压抑的方式去对待欲望。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它、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像我一样精疲力尽,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向“清心寡欲”迈出了一小步。从初中的时候一定要考全班第一,到后来高中的时候觉得第二、第三也不错,再到后来已经把名次抛到脑后;从每件事我都要做到最好,到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就好……自己通过断舍离,一步一步打破固有已久的“拥有”这种观念。
欲望方面的断舍离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刻意而为之的过程,而是在你精疲力尽的时候,停下了脚步,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顿悟的一种结果。
这本书写的断舍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引申到方方面面。
如果对拥有的所有东西都太过执着,必然会非常疲累。在不断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并为之努力,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如果半年前我没有放弃我的兼职,大概我现在就不会有时间坐在电脑前,愉快地敲打文字,记录所思所悟。但大概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当时我选择放弃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争取来的工作机会的时候,自己有多么艰难。
断,舍,离。
书中还提到励志学里的吸引力法则,基本理念认为,如同物理学上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相互吸引并引起共鸣,人的意念、思想也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其振动也会影响其他东西。
换句话说,大脑就是一块最强的磁铁,人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被自己吸引过来的。
悲观的人似乎身边总有倒霉的事。
快乐的人似乎每天都能偶遇幸运。
如果吸引力法则适用于大部分人的话,我有一种预感,生活状态越差的人越难做到断舍离,反而生活状态较好的人,会发现断舍离其实是如此轻松的过程。
时间会教会我们做减法,不要着急。
-3-
关于分手这件事
对的,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后我给自己的小空间来了一次长达五个小时的大清理。我扔掉的东西,比我现在摆在桌面和柜子上的东西还要多。
说实话我其实对它们都还有感情,但是我就是一个这么决绝的人,该丢就丢,于是我单方面跟它们提分手了。这不是它们的错,它们都很好,都是我的问题。
因为我突然间,开始喜欢上简单的生活了。
分手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
总结起来不外乎就是以下几种:
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
这是一种任性,也是一种抉择。
-End-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山下英子《断舍离》
本文章整合了《断舍离》的读书笔记和个人经历、所想所思,断舍离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我相信,断舍离所提倡的充满能量的幸福,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