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我已读到的最后一册。其实在马可·奥勒留之后,我已没有任何期待。罗马世界渐渐不再是“罗马统治下的和平”,翻开后面几册书,满眼的血雨腥风、东征西战、尔虞我诈、阴谋暴力,为了权利而显现的众生乱象。

当我读到尤里安的时候,犹如在黑暗的世界里,看见一束光,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记录这位不一样的皇帝。

公元337年,在君士坦丁葬礼之后,次子君士坦提乌斯在皇宫内进行了一场肃清,杀害了出席葬礼的几乎全部皇室成员,不知是凶手动了恻隐之心,还是另有目的,总之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12岁的加卢斯和6岁的尤里安( 大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尤里乌斯·君士坦提乌斯的之子)。 君士坦提乌斯成为这两位孤儿的监护人。

书中写道:正帝君士坦提乌斯生性胆怯、阴沉内向又残忍,生性多疑,他甚至是为了权利毫不留情残杀亲人的冷血动物(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只有面对皇后优西比娅,才有难得的一份真情实意)。

加卢斯与尤里安兄弟俩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教育,同时还接受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奴隶家庭教师的教导,此人热爱希腊古典哲学和文学,教授他们阅读和背诵荷马、赫西奥德等的作品,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尤里安没有成为了一个跪拜在至高无上的脚下的教徒,而是在充满人性的希腊诸神的围绕下快乐成长。

大约六七年之后, 君士坦提乌斯将兄弟俩遣送到卡帕多西亚的马塞鲁的一处荒芜的古堡之中。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兄弟俩能够接触的就是负责警卫的一队士兵,以及打理家务的奴隶一家。原来的家庭教师马多尼乌斯没有获准与兄弟俩同行。多年之后,尤里安曾写下在马塞鲁的这段经历,他说那是一段被监禁、隔离的岁月,远离学问,就连运动和竞技,也只有奴隶的孩子陪伴而已。

这就是当朝皇帝的血亲们所遭遇的囚禁生活的实况。7年时间,哥哥加卢斯从18岁长到25岁,弟弟尤里安则是从12岁长到19岁。兄弟俩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时期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度过的。即便是一个神经非常健全的人,也免不了会精神崩溃。

要在严酷的现实中生存又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定,关键在于是否能创造一个远离现实、属于自己的世界。弟弟尤里安有幸受到马多尼乌斯的启蒙,能够沉浸于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的世界之中。哪怕身边没有人指导,曾经背诵过的那些早已铭记于心的作品,像一个收满藏书的图书馆,占据了他的脑海。卡帕多西亚的主教虽然是一个比已故的尼科米底亚主教更为狂热的阿里乌斯派信奉者,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古书收藏的爱好者,偶尔也会拿出少许的书籍借给尤里安阅读。

在那个时代可以称做"古籍"的,自然不是有关新兴基督教的书籍,而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古希腊的作品。尤里安因为拥有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才避免了现实对精神的摧残。

然而,哥哥加卢斯却无法做到。一旦环境巨变,面临严酷的现实,他完全失去了得以支撑的精神世界。加卢斯的性格逐渐扭曲,在他称为副帝之后,他依然没有自由,实质上是被监禁于安条克的皇宫中,于是他性格中残忍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他的理智被积怨的仇恨所淹没。公元354那年,正帝君士坦提乌斯下令处死了加卢斯。

就在加卢斯成为副帝之时,弟弟尤里安获准前往爱奥尼亚地区学习哲学。公元355年初也许是皇后为他求情,他获准去雅典学习哲学。同年11月,24岁的他被任命为副帝,前往高卢。

虽然高卢防守军严重削弱, 蛮族入侵加剧,同时尤里安又在i冷血的正帝严密监视之下。这位24岁弱不禁风的皇帝没有怯懦,放弃了安身保命,选择积极作战。他率领2万罗马大军迎战日耳曼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阿勒曼尼。书中写道

按照正常的思维,尤里安的这种行为属于有勇无谋。然而年轻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不过,年轻人也容易动摇,上一刻还自信十足,下一刻就可能变得忐忑不安。这个时候,尤里安都会放声大喊,宣泄一下压力:"啊!柏拉图!柏拉图!我这一介哲学门徒怎么能做这样的大事!"

尤里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断为士兵们打气,在两次会战中,表现出了无所畏惧,坚持到底的精神,终于在公元357年的斯特拉斯堡大捷中战胜了阿勒曼尼人这位年轻副帝的作为,不仅在军中赢得了声誉,在民间同样深得人心。

24岁来到高卢的尤里安,在这里迎来了28岁的生日。他在20岁之前一直过着实为囚徒的生活,虽然兄长加卢斯成为副帝使他获得了自由,但只是做一名哲学门徒,不要说在战场上指挥打仗,就连带少量士兵的经验都没有。在政治方面他同样也是一个门外汉。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能够在军事、政治两方面都获得成功?这个问题让很多史学家百思不解。为何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在突然被擢升为副帝之后,能够作出超出人们想象的成就。对此,大多数人的观点是认为他潜藏的才华得到了发挥。通常,要有一个强大的动机,才能引发深藏在体内的能量。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东西成就了他呢?

我个人认为,是对责任的自觉性以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亢奋。那个时期的尤里安曾经给他学生时代的友人写过这样一封信:

作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门徒,我还能做别的事情吗?我能将管辖下不幸的臣民弃之不顾吗?保证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的职责所在。拥有更神圣高贵的地位和更为重要的责任的我,如果放弃了职责,应当受到如何的惩罚?如果是诸神赐予了我这个机会,那么我相信他们会引导我、守护我。如果我终必遭受苦难,我将会因为自己拥有一颗纯洁、正直的心而感到欣慰。


尤里安的责任感以及他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感受的亢奋,可能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在成为副帝之前,只是一个学习哲学的门徒。因为喜爱哲学,才选择了这条路。24岁之前,他肯定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要成为副帝。

因为喜爱而作出的选择,只是忠实于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一个结果,并没有包含他人的因素。也就是说,尤里安选择哲学,纯粹是为己,而不是为他人。但是,在成为副帝之后,他第一次觉察到自己是一个他人所依托的存在。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当一个人发现别人需要自己时,会感到十分欣喜。24岁的尤里安首次尝到了这种喜悦。

亢奋感会给年轻人带来力量,做出那些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一介哲学门徒竟然可以打赢战争,曾经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可能的。当年轻人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所获得喜悦和自信是无与伦比的。亢奋就是情绪高昂,这多发生在人生经验尚浅的年轻人身上。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同时这些事情又为他带来了幸福,他们就会视之为使命,我想大概就是这杯责任感与亢奋感混合的鸡尾酒,让尤里安醉心于此。

公元360年,为了反抗正帝抽调一大半尤里安军团士兵去往东方,军团士兵直接拥立尤里安为皇帝。公元361年,正帝君士坦提乌斯病逝,死前留下遗嘱将尤里安确立为继承人。

他在21岁之前过着幽禁的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力可言。其后4年学习哲学的生活,同样也过得战战兢兢,只要君士坦提乌斯一句话,他的脑袋随时不保。担任副帝的5年,他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又要忍受皇帝的百般刁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尤里安,怎么会不懂得掌握权力的意义。所谓的权力,是以自己的意志控制他人的一种力量。在众人共存的社会中,为了防止无秩序状态的发生,这种力量是必不可缺的。问题是善用还是滥用权力。30岁成为皇帝,获得至高无上权力的尤里安认为,不应该消极地去排斥权力,而应积极地予以善用,这并不违背希腊哲学的教理。

尤里安进入君士坦丁堡皇宫后,随即展开了宫廷裁员,之后他推行了一系列反基督教的政策,他被后世的基督徒成为“叛教者尤里安”。 在安条克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排挤,年轻气盛且理想家的尤里安与安条克当地人务实清醒,老奸巨猾的风气与格格不入。 他在安条克期间留下了许多书信以及作品《厌胡者》

公元363年3月,尤里安离开安条克远征波斯,然而在战争中,接到情报,敌军突然袭击后卫,于是没有穿甲胄就直接上了战场,被一支标枪深深扎入腹部倒下,意外身亡。

告别人生的时刻好像到了。我一直希望能回报养育我的大自然,现在我做到了,备感欣慰。哲学说,生为苦,死为解脱,因此是快乐。哲学还告诉我,死是神明赐给在现世建下功德之人的最后的奖励。

对于迄今为止的所为,我没有任何后悔。我从未有过谋杀及其他卑劣之举,这让我感到欣慰。

无论是与世隔绝的时期,还是日后集大权于一身,我始终忠实于自己,没有背叛自己的信念。我尽力顺应神明之期待而活,施善政兴利安民。遇战争,事前必深思熟虑,不得已才为之。尽管如此,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像人间诸事,结果良善是神明之援助,欠佳则归咎于人之过失。

我坚信帝国存在之意义,在于保证人民的安全与繁荣,并为之付出努力。我可以问心无愧地断言,为政后我所推行的一切政策,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在马可之后,尤里安几乎是唯一一个崇高的皇帝,他算不上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但却是一个把哲学理想实践于统治大业的皇帝,可惜他生不逢时,在日渐衰落的罗马帝国中,他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短暂地留下些许微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