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府涵
北府涵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是抱着一种亲切感和好奇心去读《乡土中国》的,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与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相似的内容。
幸运的是,虽然费孝通先生描写的是南方的农村,却与东北的农村有着相似的内容。小时候,家里种地、养猪、种菜。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没有那么大,村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镇里。基本这一生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小圈子中完成。
全村的人几乎都有亲戚,村庄像一个大家庭,同姓的人很多,往上两代追踪,他们都是一家人,亲上加亲的事情很多。同一个人,可以给他叫叔,也有可能叫姐夫。不论年龄大小,辈分很重要。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所见的农村与七十多前的乡村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不得不承认,费孝通先生描写的更像我儿时的农村。在黑土地上长大的我,并没有继续在那片土地上耕耘,也没有搬迁到其他另一块土地。我读了大学,来到了城市,将故乡抛在记忆中。
儿时的玩伴,即便没有都去城里读书,也都在城里做事。农民工也好,进城务工人员也罢。这些年轻的伙伴们,在城市中工作、赚钱。他们不一定在工地,可能在商场,可能在饭店,可能在理发店,或许和你一起工作。农村成为我们过年才会回去的地方。
土地,由父母守候,孩童,父母来照顾。我们带着骨子里的乡土气,在城市的大地上开垦自己的生活。
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怀念农村,却不会回去。把在农村成长的经历埋藏,带上城市人有的表情投入远离家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