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是一个“四两拨千金”的工作。
老黄给了运营人三个杠杆:
“运营敏感度”、“用户洞察”、“打动力和说服力表达”。
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运营杠杆”非常必要,
仔细想现在流行的“增长黑客”、“病毒营销”、“事件营销”,
不都是“运营杠杆”的淋漓极致发挥的结果。
杠杆理论
运营敏感度杠杆
用户洞察杠杆
“拍脑袋”的对与错
两天前我刚批判过“拍脑袋”,现在又要为其中的一种情况正名(好尴尬)
当你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你已经具备了很深的用户洞察,那么你拍出的脑袋,很可能是对的。
但是“拍脑袋”与“MVP产品”并不矛盾,两者互相验证才是最好的方法。
让自己成为“典型用户”,你将能站在用户的肩膀上思考问题
这个地方我非常的认同。
回想当初入门ASO时,我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文章,
而且是非常认真的看,已经不记得看了200+还是500+,
然后,我发现我已经非常清楚:
哪些公号是原创的,哪些公号总是能保持行业最新,
哪些文章是质量高的,哪些文章就是打哈哈避重就轻,
哪些知识是用户迫切需要的却没人写(我看了同一主题的几十篇不同文章,但是没有一个人把问题解释清楚)。
然后,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了一篇,投稿给了不知名的一家公号,
最后被“鸟哥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转载。
(现在已经很少关注ASO了,我现在是活动运营)
为什么你会有迷之自信,因为我真的是“典型用户”,我已经看遍了行业里所有的文章,我很清楚用户想要什么。当然就可以写出用户想要的东西。
(后期,我发现公号的文章根本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开始想办法进入行业圈子,后来行业圈子也无法满足,我就想办法进入一线大牛的外环,,,然后,你没有实力别人是不会鸟你的😄)
打动力和说服力杠杆
在打动力、说服力上,我还有明显欠缺。
毕竟“从自我角度出发”这是人的本性,
而从“用户角度出发”、“从营销角度出发”确实需要后天的不断锻炼。
以后沟通时,要更加注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