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需要逻辑思维能力。
同一律是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一。
它要求人们自觉地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论题)的确定性。或者说,它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确定性。
举例子: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
这个问题就出在,它偷换了“人”这个概念。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这里“人”,指的作为物种整体存在的“人类”;而“所以你不是人”,这里“人”,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体”。一句话里,两次用到“人”这个字,但指代的却不是同一个概念。说话的人,借助语言系统的缺陷,偷换了概念。
我们接着说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内涵的增加导致外延的减少。
比如,“产品”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那“外延”呢?就是所有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苹果做的手机,你太太做的饭等等。
那“商品”呢?商品,它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产品”。这个内涵,比产品的内涵更丰富了,随之带来的,就是外延的减少:你太太做的饭,就被排除出去了。
但是概念无限和文字有限的bug, 就给偷换概念就下了空间。
所以,同一律告诉我们前后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二:矛盾律。
矛盾律,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就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个是假的。说得学术一点,就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个是假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别自己打脸。
但是记住,开心的否定,不是伤心,不是不开心,而是“没有开心”。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否定”。比如,成功的否定,是失败吗?
成功的否定,不是失败,而是“未成功”。未成功和失败不是一回事吗?不是的。未成功,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一种未知状态,这种未知状态未来可能会演化为成功,也可能演化为失败。未成功的外延,大于失败。所以,成功,和未成功互相否定,而不是和失败。
识别三种自相矛盾的能力
1.自相矛盾的概念 有一些是概念,内涵和外延非常清晰,所以不会有歧义,你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自相矛盾的概念。比如:
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手持一把锋利的钝刀,杀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死人。
2自相矛盾的判断 比如 “这个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整个大楼漆黑一片,只有一个房间的灯是亮的”。
3 悖论。逻辑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相矛盾,叫:悖论。比如:
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这是一个经典的悖论。
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 如果真是假的,那就是真的啊。如果我说的是真的,那就是假的啊。头晕了吗?悖论,就是绕来绕去,可以从他的对,推出错,从他的错,推出对。
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三“排中律”。
排中律,说得学术一点,就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自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一真。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没有中间状态的问题。
排中律,可以用于识别,和揭穿那些“模棱两不可”的骑墙者,提高思辨的能力,沟通的效率。但更有名的用法,是它的儿子:反证法。用“反设、归谬、存真”的方法,在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中,通过证明一个观点错的,来证明另一个观点对。
比如你有没有说过下面这些话:“我认为降价是不对的,这会带来品牌价值受损,我认为不降价也是不对的,毕竟眼前的销售压力很大。” …… 或者“我不认为创业期需要KPI,当然我也不是说,创业期就不需要KPI”。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又想拉他们拉去坐牢了。忍住,忍住。这些自以为充满“辩证智慧”的话,其实都是“骑墙”,做这个不可以,不做这个也不可以,这种“模棱两不可”的态度,违反了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三“排中律”。
概念: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一类对象的全部都是什么,那么,它的部分也必然是什么;如果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是什么,那么,它的部分也必然不是什么。
运用:三段论的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四项错误。
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有四个,就一定错了。
第二、中项两不周延。
什么叫中项?“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这里的“人”就是中项,用来联系大前提和小前提。
那什么叫周延?“所有中国人”指全部,是周延的概念;“一部分中国人”,是不周延的概念。
认真听这个三段论:
一部分中国人很有钱,北京人是一部分中国人,所以北京人很有钱。
“一部分中国人”是联系大前提、小前提的中项,但是不周延,所以犯了“中项两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北京人是一部分中国人,但不一定是有钱的那一部分中国人。
第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
红薯是高产作物,红薯是杂粮,所以杂粮是高产作物。
一听就不对。可是为什么?
这句话的小前提其实是:红薯是“一种”杂粮。结论其实是:“所有”杂粮是高产作物。小前提是“一种”,结论是“所有”,就是“小项扩大”。
运动员需要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锻炼身体。
显然也不对。可是为什么?
这句话的大前提其实是:运动员是“部分”需要锻炼身体的人。结论其实是:我不在“全体”需要锻炼身体的人之中。大前提是“部分”,结论是“全体”,就是“大项扩大”。
第四,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
韩国不是大陆国家,韩国不是热带国家,所以,……
你应该脱口而出:别“所以”了。大前提、小前提都是否定句,是“所以”不出必然的结论的。不信你可以慢慢试。
第五,前提有一否,结论必为否。
人非草木,哲学家是人,哲学家非草木。
三段论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想要“一眼识别诡辩”,需要掌握三段论的五项基本原则:四项错误;中项两不周延;大项扩大,小项扩大;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前提有一否,结论必为否。
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方法。归纳法从现象提炼出猜想,演绎法把猜想证明为定律。我们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始于归纳法。但是,我们必须对猜想之外的可能性,也就是黑天鹅,永远心怀敬畏。那怎样训练归纳法思维呢?
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第一、求同法。
某农场10万只火鸡吃发霉花生,得癌症死亡。吃这种花生的羊、猫、鸽子、大白鼠、鱼和雪貂,后来都得癌症死了。于是人们通过求同法归纳:吃了发霉的花生,可能是癌症的原因。
后来,化验证明,发霉花生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科学家通过演绎法,证明了这个猜想。
这就是“求同法”。
第二、求异法。
5个中国人和外国人远洋航行。途中,外国人全得了坏血病,奄奄一息,就中国人没事。大家用求异法发现,和外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喝茶,于是归纳出了“喝茶抵御坏血病”的猜想。
这就是“求异法”。
第三,并用法。
某些地方高发甲状腺病。医疗队去了几个病区,用“求同法”发现,虽然各地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居民食物和水中缺碘。他们又去了不流行甲状腺病的地区,发现他们不缺碘。医疗队用求同法、求异法,归纳出一个猜想:缺碘是甲状腺病的病因。
这就是“并用法”。
第四,共变法。
你夜观天象,发现产品越稀缺(也就是供小于求),价格越高;产品越充沛(也就是供大于求),价格越低。他们之间,共同变化。于是经济学家归纳出了“供需关系”的理论猜想。
这就是“共变法”。
第五、剩余法。
简孙和罗克耶尔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一条红线、青绿线、蓝线和黄线,前三者是氢的光谱,第四种未知。于是他们用剩余法归纳:一定存在一种新物质。后来证实,这种新物质叫氦。
这就是剩余法。
归纳法从现象提炼出猜想,演绎法把猜想证明为定律。
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从无数的实例中“归纳”出一个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将近300年后的今天,据说计算机已经验证了4x10^30以内的所有偶数,都符合猜想,但因未经“演绎法”证明,所以它还是猜想。
归纳法的案例
农场里有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喂食。火鸡中有位科学家观察了近一年无例外后宣布发现了宇宙一个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会有食物降临。”感恩节早晨,它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将它们捉去杀掉,把它们变成了食物。
这是《三体》里的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最早是由著名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被称为“罗素的火鸡”,用来讽刺归纳主义者:通过有限的观察,得出自以为正确的规律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