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只盲从的羊?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按销量排序”的背后秘密。
你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看见另一个人在抬头看天,于是就跟着抬头。没多久,陆陆续续来了一群人,都跟着抬头看,甚至,还有些比比划划,交头接耳。又过了不久,最早抬头的那个人问大家:“你们都在看什么?”
大家说:“不是看UFO吗?”
这个人苦笑着说:“你们在这瞎掺和什么,我这是流鼻血,抬头止血呢”
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
它是一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从而与多数人产生一致行为的现象。就像羊群中的某些羊,率先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地,其它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附近是否有狼,也不管旁边是否有更好的草地。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
1952年的“阿希实验”,最早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来参加实验的学生会获得两张卡片,一张画有一条竖线,另一张画有长短不同的A、B、C三条竖线。学生要判断第一张卡片上的竖线和第二张卡片上的A、B、C三条竖线,哪一条长度相同。这些竖线的长短其实非常明显,正常人一眼就能判断出来,但是参与实验的6个学生当中,有5个是“托儿”,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会坚定地给出同一个错误的答案。比如说,B是正确答案,这5个人就一起喊C。唯一一个不知情的学生就“懵”了,听说过色盲,没听说过“长短盲”啊?多次重复实验的统计结果后,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盲从的羊,跟随了其他人的选择。
随处可见的“羊群效应”
我们小时候在小学就学过《皇帝的新装》,很多时候 “随大流”是一种快速并且风险小的决策方式,尤其是在决策信息不充分、决策成本偏高的情况下。
为什么会这样?想象自己是一个原始人,跟同伴去森林里砍柴。突然,你听见草丛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几个同伴拔腿就跑,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你会停下来思考一下草丛里到底是什么动物,是兔子还是老虎吗?不会,你会跟同伴后面,能跑多快跑多快。谁不这样做,他的基因早就消失了。
实际上,人们习惯于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提取信息,做出快速、省心的决策,人们的信息不断趋同,并且彼此强化,最终产生了“羊群效应”。
生活中“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2003年“非典”时期全民疯抢板蓝根、2011年日本核泄漏全民疯抢食用盐、全民同捉一只“妖”、全民同炒一片学区房……等等。回忆一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比如,你经过一家餐厅,看到两个人在门口排队,就会隐约觉得这家餐厅比隔壁没什么客人的那家餐厅要好,于是你也排到了队伍里。之后队伍越排越长,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明智地选择了一家更好的餐厅,可能不会意识到的这个决定仅仅取决于最初排队的那两个人。运用羊群效应引导消费者疯抢你的产品通常有这样三个方法,
第一“包装成功案例”
王婆卖瓜,在这个时代已经过时了,列举成功案例效果会好得多。
很多服务行业中的乙方公司,比如说这个通关公司,咨询公司,广告代理商,设计工作室等等,他们的业务起步的阶段一般都是低价,甚至于免费帮大公司做项目。因为什么呢?因为有了这些知名品牌合作的成功案例,再去开拓市场就容易很多了。对客户而言,选择模仿跟进会比选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容易得多。
第二“凸显用户规模”
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词“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儿”被作为业界的经典了,这个广告语你会发现,没有正面强调奶茶的口味有多好,而是描述了一幅极具震撼力的画面,传出了这个产品销量巨大。消费者众多的这样一个信息。
类似的,瓜子二手车直卖网,为了突出自己说:“二手车成交量遥遥领先”。可口可乐,告诉我们说:“全世界每秒钟可以卖出2万瓶可乐”,加多宝公司说:“中国每卖出十罐凉茶七罐是加多宝”等等。这些都是在传播过程当中凸显自己的用户规模,从而赢取人们的信赖,这也是为什么在京东和淘宝购物的时候会有一个选项叫做“按销量排序”。
第三“引导用户分享”
在餐厅用餐的时候,如果你把精美的菜品或是个优雅的环境拍照,上传到朋友圈。把电梯可能奖励的甜品,如果你在大众点评上写个五星好评,店家可能还给你一些折扣。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在有导用途分享,利用消费者的社交关系进行口碑传播。
当人们看到他们的朋友在使用某个品牌的时候,其实免不了也会跃跃欲试,那么“羊群效应”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微商微分销红极一时,你发现没有?真正做的好的微商,不是不停的安利说他这个产品有多好,而是着重的渲染说他代理的这个产品赚了多少钱,又有多少人跟他订货了,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有豪宅,他又有跑车,他又有什么什么等等。
他渲染这些东西,有的甚至压根儿不谈产品本身。这些做法的核心,都是诱发羊群的“从众效应”。
用一句话理解羊群效应:案例,胜过“安利”。
应用羊群效应:
第一,“包装成功案例”
第二,“凸显客户规模”
第三,“引导用户分享”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这一生,何必随波而逐流。”这样的观点,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