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9期“惯”专题活动。

  “吱——砰!”刺耳的刹车声和沉闷的撞击声,像两把淬了冰的刀,十五年了,仍能在每个深夜精准刺穿我的耳膜。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懂得,有些“惯”,是能要命的。

    那天是姨姥姥的七十大寿,我坐在她的电动三轮车副驾上,怀里抱着刚买的寿桃。姨姥姥开了半辈子三轮车,在村里的小路上闭着眼都能走,用她的话说:“这路跟我手掌纹似的,闭着眼都撞不着墙。”话音刚落,一辆大货车就突然出现在了路中央因为惯性刹不住车。姨姥姥慌了神,常年不怎么用的刹车,在这一刻成了摆设——她习惯了靠惯性下坡,习惯了这条路上不会有意外,可意外偏就藏在“习惯”的死角里。姨姥姥用了几十年的“老习惯”,最终成了带走她的洪水猛兽。

      这件事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很多年。直到我成为一名班主任,接手那个全校闻名的“问题班级”时,才突然明白,生活里的“惯”能伤人,人心里的“惯”,更能毁掉一群人的时光。

      我接手的初一(8)班,是出了名的“乱班”。上课铃响了十分钟,还有学生在走廊里打闹;作业本收上来,一半都是空白;就连课间操,队伍都能走出“九曲十八弯”。第一次开班会,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交头接耳的学生,突然想起了姨姥姥下坡时的样子——他们也陷在自己的“习惯”里,习惯了上课迟到,习惯了作业不写,习惯了老师来了依然呜呜泱泱。

      我没有一上来就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讲了姨姥姥的故事。当我说到“她习惯了不踩刹车,最后再也没机会踩刹车了”时,底下突然安静了下来。坐在最后一排的男生,悄悄把搭在桌子上的脚放了下来;靠窗的女生,也停下了转笔的手。我知道,那根藏在我心里的刺,终于也扎到了他们心里。

      我开始组建新的班委,发挥各班委的职能,发挥值日班长的作用。组建家委会,和明事理的家长形成合力。和各任课老师拧成一股绳,仔细分析每个学生,对症下药。我看到初1(8)班变了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作业本收齐了,家长们对级也很有信心了。

      那一刻,我突然眼眶一热。姨姥姥的故事教会我,“惯”是藏在生活里的陷阱,一旦掉进去,可能就再也爬不出来;而这群孩子教会我,“惯”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愿意迈出第一步,哪怕只是轻轻踩一下“刹车”,就能避开那些看不见的危险,走向不一样的路。

      生活里的“惯”,从来都不是小事。它可能是下坡时的一脚刹车,可能是上课铃响时的一次安静,也可能是作业本上的一道错题。我们总以为“习惯成自然”,却忘了可以改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