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谈点“沉重”的话题,在和苦痛的对比中产生的幸福感,能让我们获得一颗“轻盈”的心。《最好的告别》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它讲诉当人面临衰老、疾病与死亡时,如何进行选择,此书话题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能活很久很久的,但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终将面对的事实:身为凡人,我们终将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明白的那一刻,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尼昂,当他从机器饲养人类的营养池醒来时所经历的震撼。
形容软弱或没骨气的人,我们通常叫“贪生怕死”,但是说实话,又有几个人在死亡的面前能真正做到从容不迫?如果是不可测的突发意外还好一些,毕竟那种离开的瞬间没有给人太多的选择。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面对逐渐老去的自己、突生病变的身体。我们希望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医学拯救生命,我们通过药片、注射液、手术、化放疗帮助人们渡过难关,我们一次次死里逃生,却也一次次更加虚弱,直到最后永远离开。
人终将面对死神的召唤,你所舍不得的最终只有舍得,沮丧、忧伤、恐惧是人之常情,因为当你经历了自主生活能力的丧失,发现各种痛苦的治疗面对病魔的无能为力,面对一次病毒的攻击你曾经强壮的肉体就溃不成军,于是,再坚强、豁达的人也无法保持高傲与从容。

我们从健康线之上的舒适区跌落到恐慌区,随着治疗的加重,我们身体健康持续恶化,当达到自己身心所能忍受的最低指标线时,比如有些人是大小便失禁,有些人是卧床不起,各人有各人难以忍受的状况吧,这时的我们是崩溃的,我们终于跌入了绝望区(图文原创,转载请注明)……这时我们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治疗、通过技术手段苟延残喘?还是来一次深入的交谈,开始B计划,去接受临终关怀?如果是我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丧失了听力、记忆力,原有生活方式发生突变,失去了对自身的掌控权,我要说,让我回家去,让我带着这具还有温度的躯体,回家里或者去远方,离别也要保持最后的愉悦与尊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实没有: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你努力学习与扩大交际,向外不断拓展,你看重金字塔顶端的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但当你老去、身体垮了,你发现你的能力是何等渺小,时间于你是何其有限,你的关注开始向内,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变得重要,能快乐生活和最亲的人在一起,甚至能去厕所顺利小便都变成了难得的成功。

所以请坦然,现代医疗的过度技术干预,使许多本应获得的安宁缓和生活和我们擦肩而过,加深了病者和亲属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临终关怀。当面临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当我们看清了人生的真相,我们的选择就十分明确,那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