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何生斯世,无情尽累此生!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多情自古空余恨,何必一往情深?滚滚红尘淹没了多少世人,情伤之时人们看到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放下,悲伤的人啊,你可知什么是“放下”?“放下” 什么?如何“放下”?
-----------------题记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若是无缘,何需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以陌路。
朋友你可知道,所谓放手,既可以是不爱,也可以是爱。若不爱了,则无需理由。若还爱着,那么最爱的人是先放手的。这则故事你可曾听过:在法庭上,两个母亲在争一个孩子,法官说,现在开始,谁能把孩子争到手里谁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孩子就是谁的,于是两个母亲开始一人抓住孩子的一支胳膊,孩子觉得好痛,他哭了,亲生的母亲看到了孩子的眼泪,终究忍不住放开了手,那是他的骨肉啊!她不想看到他受伤害!你看,放手也是爱,反而最爱的人是最先放手的。
其实在普通的故事中蕴含无限禅机,却也包罗万象,悟得则当机立断,直下承当。
永远不要在情敌的“刀下”抢爱人,要知道那女子爱他也不一定比你少。女人和苦为难女人呢?(这是题外话)
真爱是不需要追求的,需要追求那还是真爱吗?
真爱不等同于珍爱。
真爱是在我们人生旅途上独自游历风景时,偶然遇见的那个人,相互到一声“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们一生中的珍爱往往不是唯一的。
若非我们走完人生之路,你如何分辨真爱与珍爱?劝世人无须为真爱寻寻觅觅,只需珍惜眼前人。
真爱是分不开的,分开了就不是真爱,真爱并非人人会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若真的有缘,就算分隔两地,心仍会在一起,真正爱一个人,必定以他的幸福当作是你的幸福,若然有人能比你给予他更大的幸福,你就把他送到那里去。
张爱玲的经典故事——白玫瑰与红玫瑰
她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你是要做男人的蚊子血还是朱砂痣?
同样道理,你是让爱人做你床前明月光还是饭黏子呢?
一些人选择不留在最爱的人身边,在最爱的人身边他(她)们会爱的没了自己,没了自己他(她)们不幸福,对爱的人来说这种感情太过沉重又如何幸福呢?
让你做他的朱砂痣,上他做你床前的明月光吧。
于是明白,相爱不如相知,与其执着痴念,不如化为祝福,不要让你爱的人被你的爱所磨蚀,反过来,以你的爱,让他得到力量,展翅高飞,可以自由随意的去生活。
不曾得到,谈何放下。既已得到,又如何放下。我们要放下的不是已经得到的,正是存在于你欲望之中未曾得到的那些。
离开爱人,找回自己。是一个极其痛苦又孤独的旅程。只要一息尚存,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
在时过境迁以后,在眼泪升华以后,我们爱了,痛了,恨了,懂了。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哀不是一场幻觉。
苦中有甜,恩中有爱。既有恩爱搅扰,便看不开恩爱,看不开恩爱,如何奔得前程?
猜不通的事情不要猜,想不透的事情不要想。若真的是很重要的,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会有启示。
相爱不是拥有,相爱不如相知。这是多么痛的领悟。你知道吗,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细味人生快乐种种,你必有所得。
只有拥有过,才有资格放下,不曾拥有,何来放下。
所以你看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痛与不痛,苦与不苦就差这最后一念。一念之差便是天堂,一念之差便是地狱。
人们痛苦时便求佛渡自己出苦海,若真的有佛为何不来渡自己这受苦之人呢?
曾经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的前两轮人生中未曾与佛结缘,我身边之人不曾见有虔诚的信佛之人。我并未受任何人影响,没有人教我如何做,也没有人教我做什么,一切出于偶然,偶然听到的经文,偶然看到禅的故事,引起兴趣自行研习,时间并不是很长,边阅读边感悟,时至今日已得清静,心态波澜不惊。你说这个过程是我自己在渡我自己,还是佛在渡我?若佛不渡我,我因和与佛结缘。终于明白,佛渡有人缘,佛渡自渡之人,不能自渡何以渡人。(看来至少我有一点佛缘吧)
当初我们戏言出家,无非是要摆脱痛苦,求个清静。可见我们学佛之初是有私心的,并非能得大彻大悟之人,得之一二,便已受用终生,此愿足以。明白天道,通晓圣道,就懂得一切放任自然。我欲静,不是因为静是好事,而是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内心,所以能抛开执念,自然清静。修行常在,纵人是凡人,心却有了佛性。在深山寺庙中的隐,是隐;而在市井凡尘的游走,也是隐,而且是大隐。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好生惆怅!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可怎个“浓”字了得!人之所谓得道与否,正在于“浓,淡”,若能看淡一切便得了大道,若不能也只是凡人。
人生之路是苦的,求佛之路是寂寞的。
如想要得到真正的安乐,还需耐得住寂寞。
篡改我一个朋友的话:寂寞是有点寂寞的,死是死不了的。(原句为:疼是有点疼的,死是死不了的。)
世人多是耐不住淡的寂寞的,他们则认为:人之生来,历百难而成,喜则喜矣,悲则悲矣,痛则痛矣,乐则乐矣。他们愿用生命去体验人间苦乐的极致,觉得只有那样才是活着。世人可知越是追求所想为此牺牲的机会就越高,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我鼓励你尽情的去爱,在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在人生的路上与爱人狭路相逢,爱得惊天动地,然后相忘于江湖。
只不过,你有你的宿命,花有花的宿命。
花开缘起,花落缘灭。你要记得宠辱不惊。
试着让自己安静下来,用心去感受四周万物,一花一草,万物都有他们的生命,也需要爱!你还是爱你之所爱,就像你爱世间的万物一样。
经云: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
万物生,则我生。山河大地本是微尘,人乃尘中之尘。故我之于万物,微不足道也。
其实何为有,何为无?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若说无“我”,是因为“我”已融入万物之中;若说有“我”,是因为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纵“我”在意的那些人也好物也罢,有再大的本领,可逃得出这天地万物之中?
若爱天地万物,则万物的幸福皆是“我”的幸福。于是乎,何言嫉妒?何言痛苦?又有何不能放手的呢?
对人性的感悟和修炼,将含沙射影地顿悟折射到你周遭的点滴处世和行事。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为尘者,乐于尘之道,便得快活自在。
放下,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较不放更需要勇气。当你相信自己无所恐惧的时候,你将能放下一切!
放下,即退一步。于是便能看见“海阔天空”,便能体会“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为人处事、参禅修道得道理一样。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智者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知难而退,亦可另辟蹊径;知难而退,亦可曲线救国。
纵有千言万语,只为解释“放下”二字,可见这二字含义深浅。写此文为我这朋友,也为世人,若有缘人看了,懂则懂,不懂也就罢了,领会一二也是好的。
PS:以下是我写给修行之人看的
求佛需修至心如明镜台,得道需悟出上善若水。吾虽知晓,却不求那般极致境界,学佛不求来世,求道不为成仙,但愿乐尽此生。
有人言佛道有异,有人言佛道无异。求佛,参禅,修道,修诸法皆在于修心,心不静,则法不定;法不定,则志不坚。正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曲则明。眼观多而惑,修行之人不应受言论之搅扰,若受言论之搅扰,便看不开言论诸,即看不开言论,如何奔得前程。
论法起源皆为引人向善,可是为了教人争个高低你我?非也,诸位切勿本末倒置,佛常在,道常在,凡修行者皆各花入各眼,诸法不因世人之言论而改变其本意,何不求大同存小异,争辩便是修为不够,各自修行便是了。故佛,道,禅的异同在此不做法门之论,也无需论之。
每个人皆可以修行,有人修终生而得悟,有人修几十年而得悟,有人修几年而得悟,不可强求,要看个人的机缘。
酒肉穿肠过,富贵如浮云,若心存善念,修心即可,修善即可,正所谓心诚则灵,何必执着于形式?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作为万物之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