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重新思考---《沉睡的人鱼之家》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起东野圭吾这个人,相信很多喜欢悬疑小说的人都知道他。最开始接触到东野圭吾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上课不怎么听讲,同班同学刚好带着《白夜行》这本书来上课,觉得有兴趣,便借来看。没想到很快便被其中的故事吸引了,现在回想起来,情节不记得了,但是对于东野圭吾书中致力于探讨人性的这种做法仍然记忆尤新。

        东野圭吾的名字总是会让我们想到悬疑、推理、人性等等,最开始我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这部作品,然而当我真正投入阅读时,我发现自己的这种想法多么可笑。因为这部作品中丝毫没有悬疑的地方,也没有推理的情节,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书中讲述一个因为溺水被医生认为是脑死亡的女孩,继而探讨脑死亡是不是可以断定这个人死亡了呢?

        大概是受影视化作品的影响吧,很多人都接受“自主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瞳孔放大,血压为零”便是一个人的死去,但这部作品讨论的是另一个不为大家熟知的层面“脑死亡”,脑死亡通常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更确切地讲脑死亡的状态大概就和植物人的状态差不多,但是植物人可以自主呼吸,但是脑死亡者却不可自主呼吸,必须通过呼吸器进行呼吸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部书的主人公瑞穗即被医生判定为脑死亡,在医生询问熏子(瑞穗母亲)和和昌(瑞穗父亲)是否决定进行器官移植时,事情发生了转机,原来熏子和和昌握着女儿的手时,女儿的手动了一下,也就是这一下让熏子决定不进行器官移植,依靠医疗继续维持女儿的生命,即便这需要昂贵的护理和医疗费用。在瑞穗发生溺水之前,熏子正和丈夫计划离婚,昂贵的护理费和医疗费使熏子决定继续和丈夫维持婚姻状态,自己便可以专心照顾瑞穗。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熏子通过计算机及新的技术,操纵女儿的身体,比如可以拥抱别人,可以微笑,虽然都是沉睡状态下。在周围人都不能忍受熏子利用计算机控制女儿的身体并对她不满,斥责熏子是为了自我满足时,一次因为瑞穗的弟弟举办生日派对,大家逐渐显露出这种不满。熏子拿起菜刀,并近乎疯狂地朝瑞穗走去,同时也自己报警。和警员讨论了一场关于如何定义死亡的问题,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熏子的外甥女)走出来坚定地说相信瑞穗没有死去。从此熏子再也没有向任何人表现瑞穗可以拥抱,可以微笑等。

        对于熏子的做法,我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也会问自己这种做法究竟有没有意义,已经被判定脑死亡了,为什么不把器官移植给其他有机会生存下来的人,为什么还要做那么多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事情。熏子的行为看似愚蠢和不合逻辑,但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合逻辑也是没有关系的不是吗?因为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熏子在照顾瑞穗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女儿突然地逝世给人的悲痛和已经预知死亡的悲痛总是不同的,大多数人遇到意外,都很难得到解脱。但是慢慢离世的,人们总是比较容易接受。这也正是对一个家庭尤其是母亲失去子女内心巨大伤痛的缓解过程。另外熏子在书中的一段话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而且只有母亲能够为女儿陷入疯狂。这大概也是熏子不顾他人眼光,坚持守护瑞穗的原因吧。

      最后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是东野圭吾很值得称赞的作品,没有悬疑,没有他最擅长也是最吸引人的推理。没有高潮迭起,平实质朴文字却能直抵人心,似缓缓流水沁人心脾,如寒冷夜昏暗的灯光,温暖读者。同时也把关于死亡的思考抛给读者,引人深思。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解惑的,而是抛出问题,启迪人进行思考,是对生活的既定思维的反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阵子读东野圭吾的《红手指》时,我便发觉作者东野圭吾十分关注社会问题。《红手指》就体现了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家庭在育儿...
    星星fighting阅读 4,290评论 3 3
  • 文/宝木笑 从理论上说,文本体裁和体裁内的文类应该是没有高下和贵贱之分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没有谁比谁更高明...
    宝木笑阅读 4,781评论 2 7
  • 最近断断续续看完了东野圭吾的书《人鱼沉睡之家》,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他以前的那种悬疑带温情的小说,但读的时候让我很意外...
    一呀阅读 4,804评论 0 2
  • 曾倔强地洗去记忆中你的剪影 以为自己已经学会忘记 殊不知 那深入骨髓的印记已经无法剥离
    ThisAll阅读 1,144评论 0 0
  • 今天星期天孩子写完作业,也没去学点别的就在家玩。干了件坏事。他妈在家都不知道也没在意。今天我很忙,因为明天厂里要开业。
    二年级五班崔世昊阅读 81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