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人涂舍喻: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见他屋舍,墙壁涂治,其地平正,清净甚好,便问之言:“用何和涂,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谷戮,水浸令熟,和泥涂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纯以稻戮,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净,泥治平好。”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望得平正,反更高下,壁都塀裂,虚弃稻谷,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闻圣人说法,修行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脱,便自杀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脱。徒自虚丧,空无所获,如彼愚人。
想到了初入烘焙坑的自己,屡次自作主张改配料后做砸了,才知道方子的重要性。做美食,不在你拥有多少原料,而在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什么,该放多少;为人也是,不在你给对方付出过多少,而在于能体会出对方什么时候需要什么。很多伴侣离婚对簿公堂的时候,委屈抱怨自己为对方做了多少多少,要不是自己,对方处境定不如今日云云。殊不知人与人之间有时候需要给对方付出的机会,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所以人与人之间付出金钱力气不是最关键的,而是花精力去了解对方什么时间有什么需求。用心不同,对方感觉就不同。所谓缘分,不过就是“我愿意费心去了解你”。现在单身年轻人越来越多,有部分原因是这一代人从小习惯于父母费尽心思了解他们想要什么,而没有锻炼出来耐心和爱心去了解别人需要什么,缘分自然迟迟不来。做事也是,不在于蛮力下了多少,甚至自己损失多少,而在于知道节点先后,什么时候需要什么配合。
治秃喻: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喽食,昼夜受恼,甚以为苦。有一医师,多诸方术。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老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语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医生一定是有治不了得病。简单的病不一定治得了,复杂的病不一定治不了,有时候给自己治不了的病,不见得给别人治不了,“医不自治”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故事说的不是这层逻辑。结合后半段关于无常生老病死的文字,这个故事是说人的期望有时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做好自己能做的,接受自己改变不了的。
毗舍阇鬼喻:昔有二毗舍阇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二鬼共净,各各欲得。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净瞋恚乃尔?”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床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净;著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墨碍。”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鬼闻其语,寻即远避。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二鬼愕然,竟无所得。人语鬼言:“尔等所净,我已得去。今使尔等,更无所净。”毗舍周者,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中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净箧者,喻于有漏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
好希望我也拥有这样的箱子、手杖和鞋子,谁会不想要呢?拥有这些,就意味着不必再为生计奔波,不必再有畏惧,还拥有了超过常人的超能力,超能力又意味着进一步拥有高自尊。这意味着什么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可见,拥有这一套东西,意味着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所有需求,那就意味着基本脱离了人生本苦的状态,所以谁不想要呢?难怪两个毗舍阇鬼争抢。我没有这些宝贝,以后也不会有,还是好好面对自己的功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