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涛老师是来自乌鲁木齐市第122小学(实验学校分校)的一名教师。2016年9月,接市教育局文件,学校与喀什地区塔县瓦恰乡小学结对,付涛老师要去那里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一、服从安排、克服困难
瓦恰乡位于县城东南方向80公里处,平均海拔3600米,从县城到瓦恰一路山高路险。这里冬季漫长、酷寒,春秋季短,夏季长则2、3个月,短则1个月,气候变化急剧,上午还阳光灿烂,下午便大风骤起、乌云密布;即便在5、6月份,都可能会突然降雪;多风沙,年平均气温3.3℃,无霜期仅70天左右。付涛去的学校是此次乌市教育局支教老师中支教条件较为艰苦的。
虽然去之前就了解到那里的条件很艰苦,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新婚妻子时,妻子一时难以接受,不理解地问:“你为什么要去,不去行不行?”他答:“这是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学校有困难……”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爷爷对他俩说: “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这句话更坚定了他此次支教的决心,也让妻子转变了态度。
带着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嘱托、家人的支持和牵挂,9月3日,付涛前往塔县。早上8点,从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搭乘飞机抵达喀什,稍作休息便坐皮卡车前往距喀什300公里、位于帕米尔高原之上的塔什库尔干县城。一路上风光旖旎 ,可遥看巍峨耸立、白雪皑皑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沿途白沙山、白沙湖相映成趣,卡拉库里湖更令人惊艳。然而身体的不适却在此时发作,在翻越海拔4500米的苏巴什冰达阪时,他开始犯困,伴随呼吸困难,出现了高原反应。此时,314国道正在修路,路面十分颠簸,历经7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晚上10点钟,终于到达塔什库尔干县城。
当地教育局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对瓦恰乡及瓦恰乡小学的情况做了简介,瓦恰乡小学属于寄宿制小学,自2008年起,4-6年级学生统一到县小学寄宿、就读。现设1-3年级,共有4个班级(一年级两个班,二、三年级各一个班)98名学生,均是塔吉克族。
在县城歇息一晚后,第二天一大早,他马不停蹄地赶往此行的终点站——瓦恰乡小学。当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瓦恰的土地上,他感慨万千,乌鲁木齐——瓦恰,走了10多个小时,跨越1800公里。不过,还没容这感慨劲儿过去,强烈的高原反应便马上袭来:肌肉痉挛,行动迟缓,困意如山。心率的提高和剧烈的头疼让他体会到,舟车劳顿完全可以被高原反应所替代。高强紫外线也让他的眼睛和皮肤很不适应。经过两周的调适,“高反”才有所缓解。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展开了支教生活。
在付涛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作两个月之后,他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他即将当爸爸了。等一学期支教结束,就可以陪着妻子进行产前检查了!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小夫妻还没有来得及庆贺,付涛就接到上级的指示,继续支教直到一年结束。付涛又一次告诉妻子:“我得服从组织安排,瓦恰乡小学的工作刚刚开始有了起色,实在放不下。”听到电话那头妻子的哽咽声,他的内心被歉疚淹没。为了瓦恰乡的孩子们,为了当地的教育教学,他又一次把天平向神圣的支教工作倾斜。身为教师的妻子,她又一次选择了支持丈夫的决定,无怨无悔。
二、管理有方、因地制宜
付涛老师所学专业是体育教育,支教出发前,有朋友和同事还调侃他说:“支教是不是像湖南卫视的节目《变形计》里那种光教小朋友跑步打篮球,摆摆pose啊!”显然不是!他在瓦恰乡小学担任挂职副校长,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并且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兼任体育和语文两门学科的老师 。在出发前,122小学的领导还希望他能将学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入当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为了不负校领导的重托,他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记得两个月前刚到这里时,放下背包,他举目一望,学校连围墙都没有,还有尚未关进圈舍的牛羊在校园里自由进出。虽然他来之前已经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是看到这些后他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看来此次支教,任重而道远。
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学校的作息时间存在问题。北京时间11:20学校才上第一节课,学生还有大面积迟到的现象。这些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也没有养成早读的好习惯,了解情况后,付涛与学校领导班子商量决定马上调整作息时间,把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由以前的11:20提前到10:20。他将学生迟到这一情况向乡政府有关领导汇报,请求乡政府教育专干下村给村民做工作,确保学生按时到校上课。新作息时间表经过两周的运行,师生基本能够适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他还发现,瓦恰乡小学上课没有统一的电子铃声,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正常的教学内容全靠教师自己喊。付涛老师从库房里翻找到废弃的铃声设备,反复琢磨,进行组装,终于让学校里响起了统一的铃声。师生上下课都规范有序,形成了规律的作息。作息时间改变后,早读时间也随即确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养成了早读的习惯。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学校早读课走上正轨,学生们在朗朗读书声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付涛老师牢记自己支教的使命,他狠抓两操(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工作。原先学校没有开展大课间和广播操的活动。学生下课后都在外面嬉笑打闹。见此情况,他就担当起大课间活动的筹备、组织的工作。根据场地情况和民族风情,他请来会跳“鹰舞”(塔吉克族代表性舞蹈,动作轻盈,宛如雄鹰翱翔,故名“鹰舞”)的民间艺人给师生们教学,积极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各年级上体育课时都学鹰舞,孩子们也有热情,学得很开心。因为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全国第三套小学生广播体操在瓦恰乡小学并没有推广。他恰好就是体育专业出身,带着孩子们慢慢学。每天大课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渐渐地,大课间和广播操也顺利做了起来。
考虑到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接力、跳绳、踢毽子比赛,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顽强、坚毅的品质,又增强了身体素质,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三、访问民情、汇聚民心
来瓦恰后,他发现老师上班不积极,牢骚满腹。原来学校规定,老师不能在学校食堂吃饭。老师完成了上午的课程后,早已经饥肠辘辘,可是还要回到公寓做饭,既耽误值班教师看护学生的工作,又浪费老师休息时间。他与校领导达成一致意见后,积极向上级申请,迅速做出解决方案,让教师也能在学校食堂就餐,解决了老师的午饭问题,让老师安心上班。当时恰逢教师节,学校又适时组织策划举办了教师节茶话会,邀请了乡政府领导一起参加,会上,教师们畅所欲言,积极讨论。学校领导班子听取了一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表示以后将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会上还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来校一段时间后,他通过听课,发现一线教师上课没有激情。详细询问后得知,个别老师无故请假,导致有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课,空堂严重。发现此情况后,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建立请假制度和调代课机制,此举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月11日05:58,塔什库尔干县发生5.5级地震。震中距瓦恰乡近50公里,瓦恰乡有明显震感。震后,付涛老师立即协助加沙来提书记带领老师及时疏散住宿学生,统计学校灾损情况并迅速上报县教育局。经统计发现,学校幼儿园、小学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及老师办公区均出现不同程度裂缝。5月12日上午,他又和校领导一起组织全校教职工为受灾群众进行爱心募捐活动,募得善款7000多元。
四、率先垂范、狠抓教学
开学以来他经过半个月的细心观察,发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教学、德育工作无计划安排和制度保障,针对这些情况,在与校领导班子充分沟通后,他和校长、书记就教学、德育、课外活动、学生食宿、校车接送、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初步建立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定了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他还利用每周一、三下午放学后,对全体教师进行班会课、队会课、学科常规、师生一日常规的业务培训,此项培训活动获得教师的一致好评。
作为挂职副校长,付涛老师每天进班听课,发现老师上课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按照课程标准授课,上课没有规范的程序步骤。民语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汉语授课难度很大。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了解情况后,他先给教研组长上了一节体育的示范课,要求教研组长每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培训,进行一次汉语培训。还要找出每位教师优缺点,以便于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今年5月,由于学校外出借调人员较多,付涛老师在带全校体育课的同时,他又主动承担起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
进入课堂教学规范化后,他又带领全体一线教师进行集体教研活动。在集体教研活动中,针对教师怎样备课,怎样授课,怎样开展课堂练习,怎样进行复习,怎样培优补差等工作,进行一系列较为系统的探讨。
由于瓦恰乡小学缺乏一线教师,付涛与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向塔县教育局打报告申请分配教师。经过多次申请和协商,十月,教育局统一分配了九位新进教师来瓦恰乡寄宿制小学任教。
新进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很难开展教学工作。付涛等校领导积极想办法,开展了新教师汇报课活动。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汇报课的评定结果,具体安排新教师所教的学科、工作岗位,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一段时间后,学校的教学管理在逐步规范。
事实证明,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使得以往学生学习成绩低分率由90%降低到72%,全面消灭了“个位数”成绩现象。
一年的支教结束了,付涛回到乌鲁木齐。他时常会想起支教过的那个小学校,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面庞也会再次闪现脑海。难忘与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他们的双眸如帕米尔的蓝天一般纯净;羞怯却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小心翼翼地用生硬的普通话向他问好的情景;难忘不期而遇的六月飞雪;难忘与同事们为提升教育教学、改进学校管理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难忘“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塔县召唤……他将用这段经历时刻激励自己,砥砺前行。
作者:邹英妮 ,乌鲁木齐市第122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