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与生俱来的缘分,需要修炼的功课

当亲子之间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往往意味着:家长把自己对孩子的爱,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而孩子不仅接受到这份亲切诚挚的爱,还会主动将这份爱延续和升华。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带孩子参加早教时看到的标语:"亲情是天生的,爱需要学习。"这句话道出了亲子关系的本质——血缘纽带与生俱来,但爱的表达却是一门需要终身修习的艺术。

一、尊重:亲子关系的基石

孩子是我们生的,但并不属于我们,而属于TA自己。我们和他们之间,只不过是有缘成为了父子母女。虽然他们在血脉上继承了我们的基因,但他们依然是他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我们的孩子。

首先,孩子具有与我们平等的人格。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那天晚上,我在厨房忙碌,她顽皮地把厨房门关了。当我双手端着食材被困在门内时,瞬间的恼怒过后,我选择温和地喊请她帮我开门,并致谢,然后告诉她:以后,要关厨房门,要告诉厨房里的人。好了,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面,她反反复复地练习这个新规则,每次都会告诉我,我会告诉她等一下,她也配合了。这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帮她形成了“尊重他人界限”的行为习惯。现在她住校,跟舍友们的关系很融洽,这或许是源于这些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养。很有可能,我女儿对这件事情,可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当时我批评她,她也会受教,但会心情不好,并且可能记忆深刻。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曾经分享她先生的育儿观:你只不过是比孩子早出生二十多年而已。(她的先生是华为的高管,事业极为成功)他说的很对,我们作为家长就是比孩子早出生二三十年而已,确实没有特权去忽视孩子独立的人格。那些脱口而出的呵斥、随心所欲的打骂,本质上都是对平等关系的破坏。

其次,包容和欣赏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大海,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兴趣、好恶。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是我们生的,就把我们的喜好强行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而不是父母的无差别复制。

我记得儿子五六岁时,自己搭配衣服,用正格子的马甲,搭配斜格子的长裤。大家可以想象这种视觉冲击,我戏之为“格格不入”。但是,这有什么呢?也许在孩子的世界里,他觉得这就是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认知也会变化。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没有必要在这些事情上与孩子争个高低。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做主。

第三,发现并成全孩子的天赋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没有必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我的两个孩子,恰似两面镜子:儿子的学习成绩不错,能拿全班第一。但是,也有短板。作为母亲,我心里也会着急,但是,我还是要尊重孩子,他喜欢什么,愿意在哪里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哪个方面加强学习,由他自己决定。我的女儿,中考数学才22分,但凭着音乐艺术生的身份走进了211院校。我不能说她音乐的天赋有多高,但是,至少比数学好。如果她不走音乐生的路线,根本考不上211。而且,确定了音乐生路线以后,她很快乐,因为她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找到了自信,所以,她快乐、认真、勤奋。

姐弟俩的成长,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削足适履,不是改造,而是发现、托举和成全。园丁不会要求玫瑰散发茉莉的香气,我们也没有必要强求每颗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尊重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己最自信的方面发展,完全没有必要卷那些根本卷不动的东西。

二、从容:化解焦虑的智慧

我曾经也是个焦虑的母亲。看到女儿一塌糊涂的数学成绩,各种焦虑,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后来,我了解到,他们学校对口全区最好的公办初中,我就不再为孩子的数学成绩发愁了。我相信,孩子当时没有认真学习,是心智还没有成熟,等她懂事了,她就会去做她该做的事情。

焦虑,实际上是在消耗最珍贵的亲子时光,也在破坏亲子间天生的亲情。而且,老大在我这里接收的怨气,会发泄到老二身上,姐弟俩当时经常吵架。当我不焦虑了,亲子关系就变好了。老大和老二的关系也就更密切了。现在他们姐弟两个,如果凑在一起,说的都是一些我们父母听不懂的话,关系特别铁。

还有,学会认命,这其实是种高级智慧,是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母亲也就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彼此都放过自己和对方,不再执着于塑造“完美小孩”,反而会看见更真实的他们;也让我们的家的笑声渐渐增多,家里营造出各种轻松的气氛。

在多子女家庭中,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父母对子女是没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的,但要尽量端平,并让孩子知道原因,让他们理解。或许,孩子们现在无法精确计算每份付出的价值,但我希望,当他们长大回首曾经的岁月,记忆里满载的是被爱的温暖,而非计较的天平。

三、无条件的爱:最深沉的力量

女儿曾经问过我:如果我和100元同时不见了,你会去找我还是去找100元。当时她差不多10岁,正是被我的焦虑操控得找不着北的时候。她这个天真又犀利的问题,戳中了多少条件式关爱的痛点。我们是不是曾经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本质上在给孩子传递错误信息:妈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只有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妈妈才爱我。这就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信心,缺乏内驱力。

后来,我逐步放开。孩子放学回来,我会帮他拎书包,问他“饿不饿”,而不是问他考了多少分;孩子沮丧时,我会给他一个拥抱,而非说教。因为,我终于懂得,我爱的是孩子,不管他做了什么事,变成了什么模样,他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真正的爱,不是“因为你优秀,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

回顾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教育不是雕刻,而是播种。我们无法控制孩子长成什么形状,但可以用尊重、平等与无条件的爱,为他们提供温暖肥沃的土壤。

老二看似“省心”,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姐姐用成长教导我如何做母亲;女儿的蜕变,也不是因为我找到了完美的教育方法,而是因为她终于确信:无论优秀或平凡,她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这份领悟,或许就是亲子关系最美的答案: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回馈的,将是超越期待的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