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学组织了一项关于“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非兴趣所致,而是功利所在。这遭到了教师业界的各种否定的声音。但这就真的全怪中学生兴趣低俗,不尊重名著吗?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党,虽还未到高三,却已感到高中生活的恐怖性,在题海战术的狂轰乱炸下,每天有刷不完的题,背不完的知识点,毫不夸张的讲,每天三四节的自习课经常连作业都做不完,总是留到寝室十一点多做完然后第二天又重复循环,试问,我们何来机会去挤时间。也只是多了些有心无力的怅然。单单就名著本身来看,古今中外,哪本名著不是语意复杂,内容深沉,又叙述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而这些名著往往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去领悟,去参透个中奥妙,如若勉强而为之,收到的效果也只会是如白开下肚一般没有营养而已。
且不说时间问题,我们从事态的本质说起,大多名著,常常以精炼的文字,晦涩难懂的句子,亦或者是枯燥乏味的文言示以读者,现在的中学生,一生下来就开始与简单,明了的白话文打交道,读这些名著自然很吃力。
再加之,一本名著,通常伴随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文化,这与我们现在生存的时代大相径庭,我们难以理解也不能理解。而古代名著也有着一些腐朽,糟粕的东西,例如《水浒传》中对女性的轻视,丑化描写,以及一些夸张,血腥的打斗场面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基于名著的权威性,部分文化素养低的学生又能怎样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相对于网络作品而言,大多教师似乎全盘否定。的确,在各种良莠不齐,内容不尽相同的网络作品中似乎给人以各方妖孽的感觉,这其中的裨益也很难把控,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否可以当成是一种解压?一种劳逸结合?因为啊这网络读物,通常通俗易懂,内容幽默风趣,常常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学生们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看懂,提取到信息,且其内容急剧有现代化,实效性,非常接地气,而且这些网络写手也非常善于捕捉读者的意图和口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读物题材不仅生动诙谐有趣且大多为冒险,古代,灵异等休闲解压的题材,在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同时,也放松他们紧绷神经,增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恰恰这就与名著不同,名著呢!常常严肃,隽永,这就对读者的素质要求相当高了,毕竟我们这代的学生,普遍文学素质不太高。又喜能吸引我们的“兴趣”文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是吗?
当然,名著嘛!经过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打磨,总是更能帮到读者,不仅是知识上的补充更是精神的熏陶和升华。但面对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是不是该换个更为恰当的时间呢?
所以啊!依我的拙见,中学生爱看网络作品不应被全盘否定,我们社会崇尚读名著这很好,没有什么弊端,只是用不用加上“必须”二字呢?这就需要三思了,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报以一个中立的态度呢?既不提倡又不禁止,更不应该听到网络作品就嗤之以鼻。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不是吗?以上均为我个人的看法,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