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分享的书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探索他/她在身患残疾之后的精神世界。
01
在《我与地坛》一书中,史铁生写下去地坛公园的初衷:“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像是摆脱限制,逃避世俗的人间净地,在那里有散落的雕栏、苍幽的柏树、淡退的琉璃、古老的殿堂、青青的石阶,以及随四季不断更替的光影。“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到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
“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我三进三出友谊医院。” 史铁生道,“尤其是二十九岁那次,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差不多三个月不敢闻饭味。” 在王主任和张护士长的努力下,史铁生在死神门口被抢救回来。
在经历生和死的来回倾轧后,史铁生躺在病床上终日一言不发。所幸,王主任的话:“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给了他全新的启迪,于是他开始探索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每天上午我就坐在窗前安安静静地读书,很多名著我都是在那时读到的,也开始像模像样地学着外语。”此外,“朋友们来了,带书来,带外面的消息来,带安慰和欢乐来,带新朋友来,新朋友又带新的朋友来,然后都成了老朋友。以后的多少年里,友谊一直就这样在我身边扩展在我心里深厚。”
地坛像是一个情绪匣子,将所有的记忆牵起,史铁生用笔一路拾起:幼儿园、童年小伙伴八子、姗姗、小恒、同学庄子、B老师、二姥姥、叛逆的大舅、姥爷、孙姨和梅娘、老家、寺庙、九层大楼、黄土地情歌、老海棠树……这些人、这些物、这些事夹着老北京的味道、陕北插队的回忆以及文革时期的厚厚尘埃。
在飞鸟归巢的傍晚,史铁生最为怀念的是自己的母亲。
在二十岁双腿瘫痪后,母亲为了治疗他的腿,四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不少钱。那时候史铁生脾气暴怒不定,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每当这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他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母亲又悄悄地进来,红着眼圈对他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被偏爱的人有恃无恐,孩子借着母亲的包容和宠爱任性倾泻自己的情绪,以为母亲这棵苍天大树任凭风吹雨打,也会一直陪伴身边,不曾离去。
有好几回,史铁生见母亲在地坛寻觅自己,便如旁观者般默不作声,留着母亲茫然又急迫地在地坛走来走去。“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处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悔恨,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却已经来不及了。”
史铁生三十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时,母亲已不在人世,他便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走遍整个院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而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有一次在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问他:“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史铁生心神恍惚,摇着轮椅在地坛里慢慢走,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他写道:“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后来从妹妹那里得知,母亲在世时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昏迷的前一刻,惦记的还是自己的两个孩子。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他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他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地坛不只是一个公园,它是心灵的一块镜子,在岁月穿梭的罅隙里留下了最真挚的声音。
02
出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和缺氧造成脑瘫。身患残疾的她看起来柔弱无力,但她的诗歌像蒲苇一样,韧如丝。
《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春天的时候,我举出花朵,火焰,悬崖上的树冠
但是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声,钝器般捶打在向晚的云朵
总是来不及爱,就已经深陷
你的名字被我咬出血却没有打开幽暗的封印
那些轻省的部分让我停留:美人蕉,黑蝴蝶,水里的倒影
我说:你好,你们好。请接受我躬身一鞠的爱
但是我一直没有被迷惑,从来没有
如同河流,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
但是最后我依旧无法原谅自己,把你保留的如此完整
那些假象你还是不知道的好啊
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
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
残疾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小时候父母请“神医”给她看病,“神医”说:她前世做了太多坏事,才受到这样的惩罚。这句话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心中,她一直自责,尽管不知前世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了上学,父母背着她去学校。慢慢地,她可以拄着拐杖去上学,同学说:“看看你,拿着一根棍子,像个要饭的。从此,她学着扔掉拐杖,摇摇晃晃的走路,一直走到了今天。
在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序言中,余秀华说“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19岁时,余秀华在母亲的安排下结婚。家对于男方来说就是一个过春节的落脚地,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的,仅维持在一张纸上的形式婚姻。2015年,她和丈夫离婚,结束了这20年形同陌路的生活。旁人不解,说她身为残疾人没资格离婚。在没有尊严和宽容的相处之中,她已决心不再讨好任何人,她想要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对爱情的无限憧憬与现实的极大反差,让她忍不住在诗歌里探寻,通过各种自然界的意象表达内心的真实感触。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在这些诗歌里,有对爱情的小心翼翼,期待向往,有对生活的无奈接受,也有突破一切,拥抱一切的勇气。余秀华以自然的风物为载体,探索着心灵的自由,书写着深情的呐喊。
03
身体的缺陷不可避免,他不甘于命运的判决,不停地探索内心的世界;旁人眼光举止如利剑,她心中依旧怀揣着希望,努力释放自己的光与热。
他/她用一生去对抗残疾,也用一生去拥抱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