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一个创业项目类似春雨医生(360问医生),从我离开的时候,最后一个版本做的更春雨类似!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用户来讲毫无用处,一路走来的心路,血淋淋交了很多学费,团队经历2年,,并且拿到投资,在呢个时候已经是奇迹了!当然少不了CEOCFO的渠道关系或者说完全依靠关系,淡然在最糟糕的时候撑过去了,刚刚有了些许起色就宣布放弃!除开了遗憾还有些许年少轻狂!离开之前的创业公司这一年,自己从0打造一款半年100万用户后,个人有些轻飘飘了,特别担心自己那里做的不好或者是瞬间崩盘!!!就开始仔细思索过去如果没有我他们是不是就能成功,不管怎么样,我就想总结下运营驱动的产品;感谢过去的人和事给我带来的思考!
产品和运营很多时候会出现冲突,而且是难以调和的冲突,产品不好运营难做、运营不好产品难做!很多公司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方法,首先定调我们是什么驱动的(运营、技术、资源、产品体验)?
之前的创业项目原则来讲就是运营驱动的产品,很遗憾的当时只顾一心去照搬模式、满足运营第一阶段就像收入创收的产品变态构造!未能冷静的停下来思考!
人的问题,任何人都是有问题的,其实不需要教导,没有时间!不合适就应该离场,我想自己就是这种状态下出走的!信心完全被磨灭!虽然有些意气用事,其实不需要太多理由!
我还是想思考真正的运营驱动到底怎么驱动更有效?
1.运营驱动型产品: 对界面的美感其实不是用户的主要关注点,最直接最高效的享受服务才是重点
2015年出现的很多O2O产品都属于运营驱动型。大型的产品如滴滴打车,发展中的产品如秀美甲、河狸家、e袋洗、康大问医生等。
对于运营驱动型的产品,我们的判断其实不需要太刻意从产品交互体验、产品形态的创新和UI美观度去考虑,而是更多的要从内容的充实度、流程的完整度和线下服务的体验。这一点上我们吃了大亏,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处理流程和线下的完整度,反而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思考UIUE,包括CEO!!
这类产品的价值在于更高效地完成用户原本存在的线下需求,所以效率为王,体验方面容错率高,细节敏感度低,这里也算给自己上了一课!
·关于内容的丰富程度
主要包括服务提供者的数量、评价指标、口碑、距离、响应速度和时间等,目的是能够让用户更轻松地作出决策。如果我想打车,打开之后发现我附近10km内没有一辆车,你说着交互体验极其牛逼又有什么用呢?我想这方面的学费摇摇租车和大黄蜂打车都已经交过了,在内容/服务还不够充足的时候,拼命提升App的交互体验,对用户来说可能会形成“中看不中用”的印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很难轻松地做出决策。
事实上,很多产品都在这方面犯了错。
而滴滴打车从外包App开始接受运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大家忍受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App体验,但司机数量和订单量都在不断增长,恰恰证明了这类产品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时候,用户对其交互的敏感性低。
河狸家也是一样,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验河狸家,发现了很多产品方面的问题,见到雕爷的时候也直言他们的App在产品设计上有诸多不足,但他们花了很大力气通过采用阿里地推的模式,请了阿里的同事来做美甲师的引入和运营,使得平台产品虽然不完美,但服务充足、全国覆盖率高、线下体验扎实。我想,这样的策略对于运营驱动型的产品来说是对的。
·线下/线上服务的质量
不管是滴滴打车还是河狸家,用户需要的是打开App之后能在很多服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并且快速响应,服务完成后体验完美。
这比交互漂亮来得重要。否则只能是空有花架子,华而不实。
要做到服务质量靠谱,需要的是线下功夫。需要制定完善的服务体系、售后策略、品控、评价体系等,这些事情都是线下运营团队的工作,这部分工作的完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
·响应效率和流程
响应效率其实也是服务质量的一部分。比如我在滴滴快车上选择的车半小时都没来接我,或者接我的过程很复杂,我会觉得滴滴真是个烂产品。或者用了河狸家叫了个美甲师,结果支付的过程非常痛苦,一直都支付不成功,而且美甲师还不能接受现金,这时候用户也会抓狂。
要想提升响应效率,必须在服务流程和服务者数量及地理分布上做好工作。
主要流程顺畅的同时也需要好好去梳理,让主干流程短小精干,支线流程尽量弱化。
刚刚我们的问诊模式其实已经超越春雨的24小时问答速度,
总结:运营驱动型的产品,用户对其交互体验的敏感度低,对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敏感度高。
此文不是我的吐槽,只是我想到了后来多去思考过去的失败案例才能鞭策我以后将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