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原来这么大。
如果一直待在这个小城,适应了身边大嗓门的声音,不出去与外面世界的人打交道,不会突然意识到: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才是最好的。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公共场合。
1、
还是前几天去BJ,跟随几个朋友到一个公共场所办事。
期间,他们和对方沟通一个问题。我刚好去了趟卫生间,回来就看见朋友们和对方在谈着什么。这个时候,说话的地方附近还有几个人在忙着别的事情。
远远地,我从朋友们的面部表情和神态,觉察出他们和对方聊得很起劲。只是,说话声音太小,与我隔了10米左右距离,我居然什么也听不清,只能看见他们的嘴唇在一动一动的。
“说得什么呢?还故意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我的脑子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开始浮想联翩了。
我向前挪动了5米多,被前面的几个人挡住了,他们正在搬东西。动弹不了了,索性就在这站着。这么近的距离,总该能听得到吧。
可是,我还是听不到。说话声音未免也太小了吧?真搞不懂他们在说得什么!
等前面的几个人忙活完了,我终于能上前了。
此时,朋友们已经围着对方,形成了一个圈。我去得晚,只能被排除在圈外面,就试着在圈外面听听。
这次到底是能听见声音了,不过时断时续,只有只言片语。
我有些无奈了,拍了拍前面两位朋友的肩膀,他们转过头,一看是我,便把我让了进去。
这次,我站到了说话者的正对面,终于能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了。
2、
回小城之后,前天坐公交车,后座坐了一位阿姨。
伴随着一阵电话铃声,阿姨接起了电话。
“对,我坐上车了,一会儿就到!”
“我走到哪了?我也不知道!”
“你说什么?我听不清!”
……
阿姨自从接起了电话,我有些震耳欲聋了。因为我坐在她的正前方,声波大部分随着她的嘴部翻动,直接飞向了我。再加上接电话的时间还不短,让我有些不适。
突然一想,作为小城的一个普通人,在公交车上接这样一个电话,用这样的声音,也挺正常的。只是她说话的声音,把公交车报站的声音远远地淹没住了,有些不太好。
这时,我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BJ人说话的样子。
他虽然小声地说着话,但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该活泼的地方依然活泼,该幽默的地方依然幽默。语言通过他的表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题,没有因为说话声音变小而打折扣。
后来我问北京的朋友,这位BJ人说话为什么要用这么小的声音?
朋友回答说,这很正常啊,说话的声音不在大小,只要该听到的人都能听到,这一点保证了就行。当时他们谈话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秘密,就是不想让声音太大,影到了公共场所里的其他人。
3、
我们山东人,在其他省份人的眼里,往往是山东大汉的角色,个子高且壮实。不仅如此,还有个显著特点,说话声音洪亮,嗓门大。
这不单单是对男的来说,对女的同样也适用。
公交车上那位阿姨,那么大声地说话,应该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话得声音太大了,会吵到别人。她脑子里应该没有声音大小的概念,电话响了,接起来就是。哪还想那么多事。打电话嘛,最主要的是要让自己说得清楚,让对方听得清晰。虽然是在公共场合,但还是想用多大声音说,就用多大声音说,谁也管不着,而且这还不是什么正式的公共场合。
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此之前,也很不注意。有时在一些非正式的公共场所,别人大声说话,我也大声说话,别人大声打电话,我也是如此。自己没意识到那是问题,也没有人去给指出来。
有人或许说了,这是素质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涉及素质,主要是受我们说话习惯大环境的影响太大,习惯了周围人的大声说话。你身处其中,怎能独善其中呢。
不过,从现在起,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不晚。不管在正式的,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与人交流尽量压低声音,只要我和你听见就可以了。最好的一种境界就是,只有站到你面前,我才能听清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