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小时候是太听话太乖巧还是什么,总觉得大人的话得听,他们都对。
回过头来看以前的我,对任何事都欣然接受,什么都不反抗,我觉得挺悲哀的,还带点一丝丝的愤怒。
从小被灌输了节俭美德的我,到现在我也同样接受,但只不过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异化了它。认真听讲课上老师讲的节俭美德,妈妈也在一直教导我人瑶节俭,节俭是美德,把它记在心里,记得深深刻刻,长长久久。节俭,要爱惜粮食,要杜绝浪费,要绿色消费。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我需要营养,全班无一例外订牛奶喝的时候,我就是那个例外——“一学期订这么多钱,多浪费啊”;在小学音乐课上要买乐器的时候,我也是那个例外——“一百多?学校不是可以借乐器么,每次上音乐课就借去”;在小学美术课上要买彩纸彩笔的时候,我依然是那个例外——“就几张纸,撕几张草稿纸就画咯,彩笔你们大家互相借不就行了”,啊,说的挺有道理的:营养?有的吃就不错了;学乐器?过几年毕业都不学了,浪费;学画画?草稿纸上不要画太多,腾出来学数学,要不你就是浪费了啊。除了学习,搞其他的都是浪费。好吧,都听进去了罢,我想当个节俭的好孩子也想当个听话的好孩子,啥都听了吧。
的确,不能花妈妈太多钱,父母赚的血汗钱不配用在自己身上,我得听话,节俭。
一直到我上大学,妈妈好像渐渐改变了——该花就花啊;要吃点好的;不够钱直接说。有点期待,但更多是害怕。
看到一直都想吃的东西——“啊,好贵,会被她说吧”;看到几本很有价值的小说读本——“实体书好贵,还是去线上看吧”;几乎没有得到过新衣服的我——“那几件还挺新的”。我还曾几次无意识地批判了朋友:她买了一个挺贵的游戏皮肤跟我分享,我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好有钱噢。’等反应过来我在说了什么之后,气氛微妙的让我羞愧至极。我不明白,明明她只是为了自己的喜好花钱,很不错的选择啊,真是搞不明白我自己。
压抑的雪球越滚越大,后面飞出了悬崖。
实在忍不了了。
那件我喜欢了很久的套装,直直地摆在我的面前,真是喜欢的不得了。我兼职得来的工资再加上爸爸给我的零碎小钱,足以可以拿下。又有点犹豫,“喜欢就买啊,过了季节再买就没码数了。”爸爸仿佛看穿我的心思。“我可以拿下这些衣服的!就这样我买了第一套属于我自己的套装,爸爸妈妈也支持我,我也在适度消费范围吧。我开开心心发到我们家的群里,“这么有钱啊?”这些字眼又刺眼地出现在我面前。又是她说的。诶?为什么,那你之前说的那一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完全又搞不懂了啊。又开始思考她说过的”过季降价了也可以买到啦“。是吗,好像的确又是我的错了,又浪费了钱,大部分还是我挣的钱。看我这样,她转头又和爸爸说:“你看她现在买了又不喜欢啦。”啊,我没有说,我没有说过啊!我看爸爸一脸疑惑,突然感觉我的世界正在崩塌。我想跑过去告诉他我的想法,但他面前有一睹我完全解不开的墙——她随时都能压垮我,击溃我。为了保护自己,我再也不为了我自己消费,迎合她,我“节俭”了好几年。
后来长大了许多的我发现,当时的我深陷于她口中说的“节俭”——病态又危险,同时隐藏的过深,无人拉我一把。一边被孝顺裹挟,又一边被“节俭”束缚——处在这种情境下到底怎么才能爬出来,还能不被人踩一脚呢?
这么多年来,我尝试自愈,逐渐远离了她以及她口中说的“节俭”。我发现,我必须将她和我一分为二,我是我,她是她;勇敢承认她的“节俭”是错的,是需要被修正的;我值得获得我喜爱的东西,值得我去用金钱交换。终于爬出来的时候,有些喜悦也有点悲伤——太晚爬出来了,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但现在我依然来得及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