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决定有多难?很难!
尤其是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时,在说“做”还是“不做”之前,我们的头脑已经光速“跨越时空”,思索着做的步骤一二三,会遇到的问题,可能面对的结果。而且人脑会下意识偏向于想象不好的结果。于是情绪上来了,担忧害怕也来了,各种思绪搅在一起引起内耗,让做决定这个事变成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人喘不过过气。
但这些担忧真的会发生吗?抑或只是我们脑袋中的剧本?“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其实说的也是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了解事情发展的方向。想知道行不行,先做做看。
道理都懂,但做决定仍然很难,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木马程序,各种恐惧。
我不太喜欢说“需要点勇气去面对”这种话,因为一说到“勇气”这个词,代表这件事很艰难,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会给人额外的压力。
我更宁愿说“需要一点小小的冲动”,只要这件事是对人有益的,最简单的版本努努力也是能做到的,那就可以“一拍脑门”去试试。当“做”的那个字说出口时,会奇妙地感觉一瞬间轻松外加一点恍惚。至于心里的各种恐惧,那是下一步的事,先决定做,然后再去和自己各种和解。
“冲动”也是需要一点契机的。可以自己制造或者有别人推动。比如这次的写作格物计划。末夏老师召集令刚起,就像突然拧开了我头脑中的阀门,各种剧情对话在脑海里此起彼伏纷纷扰扰。眼瞅着报名时间靠近心里竟生出许多焦虑。做决定,好难!
于是我问了末夏老师一个问题:“一篇300字就算完成吗?” 老师说是。想想300字就算胡诌也能完成吧。于是乎我一“冲动”就报了名。然后转身开始思考我恐惧的来源:怕自己懒、没时间、没思路、写不好、和别人差距大被瞧不上,等等。我看清这是自己内心的完美主义在作祟,于是我用最近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开始接纳自己的各种不完美,允许自己写流水账,允许自己拖延到最后一秒完成。
把事情还原成最基本的事实,比如“一天300字”,做决定就不那么难了。做决定和面对恐惧分成两步骤,或许一切会变得简单和轻松。至于如何完成挑战,那更是第三步具体操作的事儿了,总有办法解决。
还记得上次去健身房报名也是这样,考虑了几个月各种犹豫,结果前台问了我一句“你是要月计划还是季计划年计划?” 我一“冲动”,订了个季计划,然后办了手续出门后还挺恍惚。原来做决定这么简单。考虑的事突然从“我能不能坚持”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变成了“我怎么安排一周三次的时间”这些具体可操作的事儿。现在我不仅坚持下来了,还把季计划改成了年计划,很感谢自己当时的“冲动”。
“冲动”不是不假思索做决定,而是把事情拆解成几步骤,抓住本质做决定。是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