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表了这算是几百篇的红楼梦解读文章,其实当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趣的,一类是让我们思考的,虽然后者看起来有点嚼蜡似的无味,但我也会始终遵循这两个选题原则,因为一个是追求有趣,一个是试图开启智慧,都是我们本性所具有的基因,有时文章不只是写给别人看,也是要写给自己看。
今天就说个让我们看似嚼蜡无趣的内容,之前我说过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提倡出家、出世,而是透过一生反思,石头到美玉再回归到石头的一个人生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欲望的一种全新的感受和理解。
这只是作者想表达的一个线索,然而书中还隐藏着另外两条暗的线索,分别是:爱和“文死谏,武死战”,其实这两条也算是作者的一个观点,如果退回三百年,我可以这么说,不亚于今天某人突然提出“一妻多夫”这样有震撼力的观点话题。
真的希望大家能在有趣的前提下,理解曹雪芹这两个观点,这对我们当下,形成对人性的一种客观清醒的认识,有莫大的帮助,首先我先说一下红楼梦里的爱,在书中,最感人的不一定是宝玉和林黛玉的这种儿女情爱,晴雯和鸳鸯这两个人的普通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是非常的伟大,通过作者对他们的刻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红楼梦谈爱的前提是:首先对人的“平等”,就是把人当人看,别看我们今天都理解这一点,但今天却仍有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整部红楼梦没有一笔描写贾宝玉埋怨哪个丫鬟伺候的不好,他看到丫鬟伺候不到,他宁可自己亲自动手,这个大家可以在袭人回家那一段内容开始看,晴雯和麝月对伺候宝玉还不熟悉,宝玉完全没有介意,而是亲自动手。还有鸳鸯的抗婚,就算把鸳鸯抗婚这件事拿到今天来说,就像一个女孩子被一个千万富翁看中了,想和她结婚,她不同意,这样的事在今天都是我们值得聊的一件事,何况退回三百年的时候,那时还是奴才与主子之间的这种关系。
其实作者就是在表现一种对人的态度,我经常会把晴雯当成一面镜子,比如写了一篇关于晴雯的文章,文章后面会有留言,有人会说晴雯不把自己当奴才看,说她的行为太出格,其实一旦有人这样理解,首先你是没有真正看明白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一个主要用意,红楼梦其实就是在写这种人性不平等的反抗,书中的晴雯和鸳鸯,她们是首先在心理上实现了自己的平等。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还仍然以为晴雯的行为出格,那我就会觉得是我们今天的环境下造成的一种人性缺失。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恰恰是宝玉说的那个“武死战,文死谏”,当时袭人听到了以后都以为宝玉疯了,其实这两点都已经完全违背了,当时的那种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我们细究“武死战,文死谏”其实和人的平等是有着很大的矛盾在里面,而宝玉恰恰就是反对这种人性践踏的状态,其实这也是曹雪芹借用宝玉之口说出的自己观点。
之前我曾看过有很少的一些红学家看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为什么要叫贾宝玉不读“四书五经”,还有开篇为什么用山海经的故事进行开篇,这个故事情节架在当时可算是标新立异,或者叫颠覆,它直接绕过了孔孟朱程的禁锢,把灵魂伸向了最原始的山海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在文学上的思维总会用一种,用圣人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对错,这只会把文化变成一种不断的循环再加工过程,根本不会产生新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普遍现象,也就不难理解过去的那些时代,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原因,文化的不断的再循环再加工,就像口香糖再嚼也嚼不出牛肉味,其实是一个道理,因此这种对圣人的崇拜,加上那个社会所崇尚的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必然形成了这种独有的文化再循环。
因此在那个时代,曹雪芹绕过了那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而直接回归到最原始的山海经中,寻找我们炎黄子孙最纯真的本性,这是他能写出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的最主要原因。
关于一个“文死战,武死谏”的理解,大家可以退回到上个世纪,我们有没有过一段时间,大家都非常的提倡,宁可用宝贵的生命去捍卫一些所谓无价的公共财产,如红薯、稻草、电线杆等等!而这种提倡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理解的人都会有一个答案,懂了这些,就懂了曹雪芹为什么塑造一个贾宝玉。
文:饼子
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