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欧老师是一位研究心理学的老师,但是我在心里,对于心理学往往是不以为然的。
在我看来,心理学只不过是给你提供了一种更多了解自己的工具,他无法改变这个客观世界。你懂得了所有的心理学理论,掌握了所有的心理学技术,那么你将不再痛苦了吗?也不再困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你爱一个人,但那个人不爱你,无论你怎么争取他都不爱你,这时无论你的心理学素养多么高,你的心一样会产生被撕裂的疼痛,两个性情相契的人的相遇是无比美好的,但问题现实中太多的相遇是误会,是错过。心理学能帮助你懂得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却无法帮你把一个错误的相遇变成美好的,怎么办?
再有这样一个看似更好一点的问题,你爱他,他爱你,但是,面临着这样一个诱惑,一个迷人的女子只是给你一个夜晚的相拥,怎么办?这不是心理学范畴,而属于伦理学范畴。这本书作者刘晓峰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国内拥有很高的声誉,读这本书纯属附庸风雅,有点装逼,于是买了它,后来这本书读了又放下,放下又重新拿起,知道,在新疆隔离的期间,才有机会和小欧老师共同去读了这本书。而且在读过一个月之后,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在反复的读,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再次反复的去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真正给人以思考,思考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思考一个复杂的世界。思考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本书从一个温暖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本书带给我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可以令我更温和更宽容,而不至于把自己变成一把锋利而冰冷的解剖人性的手术刀。
面对现实世界,我们都有只有一次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用于投资的就是我们的肉身,我们的肉身很沉重,承担了一些很有重量的东西。我们常常思考是否有灵魂单独存在。
欧洲人在这一问题上走的路线,从古希腊开始,这一路线有轻也有重,但主要的路线是重,因为承担着基督教的信仰,按照刘小枫的说法,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人的肉身应承担的这个神而变得成熟。
后来肉身强加的重量消失了,随后出现了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仍然是沉重,上帝死了,这个源自神的重量消失了,但卢梭这样的先哲和罗伯斯庇尔这样的统治者,重新给人找到了一个重,就是国家民族等人类共同体的共同意志。
第二条路线是上帝死了,而一些人还看到,人类共同体的共同意志总要成为少数统治者的意志。于是他们不再承担这两种重量,他们认为肉身就是肉身,什么都不必承担,从肉身的感觉中去寻找生存的意义就可以了。第二条路线正逐渐成为现代欧洲人的主线,对这一路线的经典表达。尤其是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托马斯面临着一个选择,是选择渴望与他相濡以沫的特丽莎,还是选择不给他任何压力的萨宾娜,选择,就要承担生命的重量,这是沉重选择。萨宾娜不必承担任何的重量,不干涉托马斯与其他的人交往,她也不允许托马斯干涉他与其他男人交往。托马斯在经历了200多个人的性漂泊后,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与她相厮守,直至遭遇车祸而一同死去。托马斯经历了半生后,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重。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有眩晕的肉身感觉,人生的意义就在肉身之中,我们不必再给肉身加一些额外的东西,这些额外的东西,昆德拉发明了一个词汇:“媚俗”来加以嘲讽。
一些评论家也认为,《蓝白红》和《十诫》等著名影片而享誉世界的波兰导演基洛夫斯基,也在幽默“神圣”。刘晓枫认为,基洛夫斯基和米兰昆德拉是两条路上的,他们看上去都不再在上帝或神的身上寻找生命的伦理,而将焦点放到了人身上,但他们在一个关键的问题上 ,是想知道是否有灵魂单独存在。
既然否认灵魂,而肉身的感觉就是人生的答案,基洛夫斯基影片则一直在表达灵魂的存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看懂他的影片19世纪前的肉身的沉重,这个神被从肉身上拿走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神被认为可以赏善罚恶,出示证据,但他做不到这一点,人类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令肉身沉重,事实证明所谓的共同意志,最终都将成为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这两种重量被拿走后,人的肉身变得轻飘起来,但基洛夫斯基给这个肉身加上了灵魂,他又重新沉重起来,相信有灵魂后,我们在和另一个人亲近时,并非只是两个渴望,是有感觉的肉身的情景,也是两个灵魂的相融。法国革命者罗伯斯庇尔处死丹东的时间,著名革命小说牛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卡夫卡在日记中的沉思和基洛夫斯基自己的影片后,刘晓峰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认为的生命选择,不可感情轻浮,不仅要有美好的感情,而且这感情不可轻慢亵渎,这句话不只是指最后的结果,也是在讲相处的过程,比如托马斯在200多个女人身上经历了性漂泊后,最后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但特丽莎的生命感觉已经破碎了,这个破碎一旦产生就无可挽回。我们肉身之上的诸多不合理的重量,越来越多的人皈依在被兰昆德拉的眩晕理论之下,轻率的抉择越来越流行,这样做的结果看上去很轻易,似乎很自由,但他的另一面是我们和与我们相遇的人的肉身,一次又一次的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一次又一次的破碎,如此,看来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就尤其富有价值。
我切实体会到,心理学的著作,回到现实问题是怎么回事之类的问题,只能解疑,却不能回答我们该如何的问题,后面的问题是伦理学的范畴,伦理学也分两种,一种是思辨式,一种是叙事式的,刘晓枫这本书自然是叙事式的,叙事伦理不会大声的呼吁,你们该如何如何做,伦理只是讲故事,如果你被这些故事打动,这就够了。
以后我还会多读几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