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稻盛和夫的《心法》,今天把《活法》读完,感觉随心所欲的选择几本书的读书顺序,竟然很巧合地顺应了写作者的逻辑,《心法》从更维度对人生进行哲学层次的阐释,而后到了落地的《活法》——怎样才能在现实中活出提升心志的“心法”。
这本书在哲学原理和具体事例以及“六项精进”等方面与《心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复,不过在可接受范围。
本书包括序言和五章共六个部分,即“宇宙心法”,实现理想,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磨练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心度人生,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本文结合个人理解,根据本书,从人生哲学到具体的工作和生活的逻辑出发,分别从人生原则、工作原则、处世原则三个方面介绍。
一.人生原则——宇宙法则
1.“心想事成法则”
第一次看到“心想事成”法则是在张德芬的书上,后来在线上线下课上频频出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入世”理念,但是感觉现在似乎被用“滥”用了。
心想事成,不是坐享其成,不是凭空想象,也不包含坏的起心动念,比如贪婪等等,书中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当人们心中想的是好事,是善念,人生就会呈现“美好”,否则,如果“总是动坏脑筋,充满恶念,人生就会不顺畅”。其实,这也是“心想事成”的表现,不过是反面的案例罢了。
向宇宙发出怎样的意念,宇宙就会反馈怎样的结果。稻盛和夫强调,“不仅要有想这么干,想做成这样”的强烈愿望,更重要的是在头脑里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其实是通过“周密的思考”,架起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这种“想”不是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地思考,甚至是钻研。
2.“吸引力法则”
人生是随人的心态的变化而变化。很多人说自己“倒霉”,“点背”,整天愁眉苦脸(我以前也这样,不过现在好很多),当“坏”的结果出现时,又会产生更多抱怨,稻盛和夫认为“所有这一切苦难都是由我自己的心态所引起、所招致的”。甚至“病也是心的投射”(反思一下自己最近的膝盖伤,是不是自己招致的),“一切消极思考的心引来了消极的现实”。
这话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不必看作者害怕被传染肺结核却“终于染上了”的例子,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那样积极乐观、阳光灿烂的人总会好运连连,而那些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少有顺心如意。
做一个怎样的人,全在自己的心意。
3.“活在当下原则”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不少人制定了宏伟的人生规划,详细的计划,五年,十年,甚至40年后的人生都规划的“清清楚楚”了,然而,仍然有太多人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无他,只是没有过好“每一个当下”罢了。
不管我们对人生有多少美好的期待,也不管现实多么令人烦躁不安,事实上,“人生就是今天的不断积累,就是“现在这一刻”的不断延续,“即使你不去探索遥远的将来,只要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以前看不清楚的未来的景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没有当下每一分钟的努力,就没有明天的成功。立足当下,才能赢得未来。
4.“有意注意原则”
这个概念,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这里的解释很通俗,“有意识地去注意,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
作者还说,“有意注意”其实就是“集中力”,“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这种愿望、思考强烈的程度、持续的长度,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
如果说,这一部分作者主要阐述的还是认知层面的问题的话,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实操层面了,怎么把宝贵的“思考”变成行动,进而转化为现实。
二.工作原则——竭尽所能
1.基本原则
稻盛和夫一再强调,人生和经营的基本原则单纯至极。他说幼儿园里老师教导大家的“要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带人要亲切”,遵循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去做人去经营就行了。
看他这么说,有一点欣慰,也有一点难过。欣慰与他的理念如此合拍,难过的是太多人已经越来越不单纯了,为了名和利,交托出太多珍贵的东西。
他说“把事情看得越单纯,就越接近事实,也就是越接近真理。”很多人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疑惑,开始不敢坚持自己。
昨晚一个妈妈打电话,聊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谈到跟老师相处时,身边所有的人都让她无原则的妥协,无论作业量,还是老师对家长和孩子过高的要求,都不能对老师说不,只要保证孩子每一次高分就可以了。
她的本能告诉她,这里一定有什么问题出现了,但是身边所有人都告诉她,如果她敢表达一丝一毫的不满,到最后倒霉的还是她的孩子,所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基本原则在现实面前如此轻易就被推翻,成功人士稀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敢表达真实,不敢说一句真话,还期待孩子心智健康,乐观向上,还挺让人忧伤的。
2.心无旁骛
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全情投入,精神灌注,即使荆棘满路,即使艰难曲折,也不轻易放弃。
开创工作局面的艰难只是一方面,社会纷繁,熙熙攘攘,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干扰,会有很多诱惑,投机者众,短期暴利的追逐者众。你在埋头流汗,对未来并无完全的胜算,要不要炒房,要不要炒币?
稻盛和夫说“只把土地从左手转到右手就能赚大钱,天下没有那样的好事,就算来钱,那也是不义之财,来的容易去得快。”“只有额头流汗,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
这段文字给一段时间以来浮躁的想要快速赚到现金的着急巨大惊醒,钱财真的很重要,但是要靠踏踏实实地流汗来赚,而不是投机,更不是陷入虚妄,想着天外之财会轻易降临。我一定是发烧了,脑袋烧糊了好长时间,现在开始专心地流自己的汗,不问收获。
如果还没有收获,那一定是自己的努力不够。
3.直面问题
遇到问题,有人主张饶过弯儿,可能遇到不一样的风景,并且还不会太过疲惫,这是一种较为“聪明”的选择,稻盛和夫则认为“无论任何事都要认真面对,正面迎击——有时这等于把自己逼入背水一战的境地。遭遇困难时绝不逃避,抱一股憨气傻劲正面迎击......与困难正面对峙,正面交锋。”无论做任何事,在进行充分的思考之后,去做去行动,才是唯一正确的,“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
就这靠这种“笨的出奇”的方法,稻盛和夫创造了商业奇迹,商业不败的神话。他要的不是一日暴富,而是天长日久的成功。
绕着弯儿走,或者逃避问题者,也许是另一条路径,但是想要成为“大家”,还需对自己比任何人都狠的劲儿,当然还要足够坚韧。
4.持续迭代
迭代这个词是最近较为热门的词汇,强调思考,总结和纠错能力,稻盛和夫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反省之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省自勉。”
这里把他认同的人生方程式摘录如下:
思想深远如哲学家
心术高尚正直比元禄武士
加上小俗吏的才干
再添上土百姓的身体
方能成实业界之俊杰
三.处世原则——公正利他
1.极致利他
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极致利他”=“极致利己”。无论是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在封建主义浓厚的抑商氛围下,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从利他的角度赢得生存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内化为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真正的商人赢考虑任我双赢,就是让对方得利,自己也获利——自利利他。
稻盛和夫在书中举了他自己的公司DDI在市场的地域分配上,为了结束和另一家公司僵持不下的局面,他主动提出接受不利条件,把首都圈和中部圈两个最大的市场让给了对手,把剩下的不好的地区留给自己。
虽然公司很震惊,但是之后的发展证实,DDI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现在已经从弱变强。
2.表达感恩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明确表达,二是要感恩。
对于害羞又不善表达的国人来说,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相处,不少人想当然地以为对方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无论需求还是感谢,自己不说出口,对方也是知道的。但事实与想象总有不小的差距。
记得一个三八节,一个同学发朋友圈调侃男人木讷,根本不可能送花给她。我就建议他直接跟男人表达。她的回到是,要来的没意思。自己送的,才有诚意。真不知道这份傲娇啥时候才能放下,你不说出来,人家怎么可能吧你藏在肚子里的弯弯绕绕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表达,才有希望,不表达,只能等待奇迹出现了。
至于感恩,想到我的冥想老师带我们做苹果冥想练习时,让我们想象一个苹果,观察它的大小、颜色、形状,想象着用手感受苹果的感觉,然后咬一口,到这里,我想象中刚刚咬了一口,苹果突然愤怒地冲我说“你凭什么吃我?!”当时就吓傻了,感受中,手一抖,苹果落地,也就没了下文。从那一刻起,开始就有了对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的感恩。
稻盛和夫说,“不管什么小事,只要开心,只要感激,就奥率直地表达打出来,不饶圈子,不装深沉。”
3.真诚致歉
稻盛和夫说,人都是愚蠢、脆弱和不完美的,包括他自己,但是如果随时真挚的反省、自责、很好地磨炼心志,就得逐渐得到救赎。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均如此。
稻盛和夫特意强调日本要对二战期间,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行为进行真诚的道歉,这是必须而且是唯一的出路。还希望日本能够承担起富国的国际道义和责任。书中还有不少篇幅进行论述,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不再赘述。
四.六项精进
最后,把稻盛和夫原文中的六项精进的全文送给大家: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功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2.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3.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4.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5.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