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不少拜师学艺的故事,很纳闷那些得道的高人总是教弟子一些看似非常简单、非常一般的东西。当时,模糊地认为也许得道之人都喜欢摆谱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不一般。
后来,渐渐明白,那些最一般的东西其实是基本功来着。学任何东西,如果基础不扎实,很难真正学到高人一筹。
现在,开始慢慢领悟,那其实还叫“底层逻辑”。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这是今年被说烂了的一个热词。好吧,说烂了,不正是说明很多人开始从“底层逻辑”来认识众多事物吗?
写作也是这样。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是不需要写作了,而是更需要写作了,而且从一定程度上看对写作的要求更高了。
为什么?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我们如何与别人更好的交流,如何超有感表达自己对瞬间万变地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真正能够称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一个有效“结点”?
不会写,就无法传达信息,无法发出我们作为互联网上一个“结点”的声音,也就没有“存在感”。无法与其他“结点”产生碰撞和信息流动,你的价值和你想得到的价值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人也许会说,我可以用语音和视频,效果更佳。是的,事实的确这样。但是,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都要涉及到表达,本质上就是信息的传达。那么,写作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关于信息传达的规律性学问。
这样看来,很有必要聊聊写作的底层逻辑!
为了让这样一个很枯燥、很艰涩的问题变得稍微浅显生动一些,我们尝试用相似的事做类比。
提笔写作约等于提枪杀敌。
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扯到一块儿去了呢?
听我慢慢道来。
1.都要有对象思维
提枪杀敌,如果敌人数量寡,那么一举歼灭;如果数量众,那就各个击破。面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鬼子,打法也不一样;即便同样是日本鬼子,坂田君带队和小野君带队,消灭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提笔写文章呢?也一样。如果只是为了自娱自乐,那是把“锋芒”指向自己的内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婉转吐露心声。
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那“锋芒”就是指向别人了——可能是普通读者,可能是领导,可能是下属,可能是客户,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情人,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学生……不一而足,不管怎样,提笔之前要考虑写给谁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总之要分析、琢磨我们意向中的读者是个什么样的人,需要从我们的文章中得到什么。
因此,提枪和提笔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三思的重点就是“对象”。一篇软文可能写得文采斐然,可是为什么顾客看了以后无感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软文创作者“目中无人”,不作对象分析,要写出打动目标群体的软文就难了。
写作的对象思维,是指要从“读文”的人(读者)出发,而不是从自己出发,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写给别人看,还是写给自己看。”
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正确把握“对象”呢?那就要不断磨炼自己敏锐感受、深度思考人、事和世界的能力,这才是写作的底层能力。离开这些能力,只是学写作的所谓各种套路和招式,难免落入“花拳绣腿”的怪圈。
2.都要有目标思维
提枪杀敌,要瞄准敌人。否则,浪费了子弹不说,还可能白白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和力量,给敌人留下可趁之机,危及自身。
提笔写作,要心中有意,就是所谓的“意图”、“中心”,紧扣中心写,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叙事,描写,抒情,议论,都围绕中心点展开,血肉丰满又浑然一体。
所以,集中力量,目标明确,提笔和提枪才能有“杀伤力”。古人强调“意在笔先”是有道理的,说白了,就是要让心中的“目标”指挥你的笔,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目标思维,说的是要用“中心”牵引你的写作,别挥洒自如,肆意跑偏。
3.都要有武器思维
电影电视剧塑造的英雄人物,与敌人厮杀到底,最后不是无力反抗,而是弹尽粮绝,不得已与敌人同归于尽或者决意“玉碎”。
提起笔来,皱眉头咬笔杆的人,有一种可能就是胸中纵有“千岩万壑”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穷”。如果经常出现“词穷”,那就要好好“补血”了。没有子弹,空有一杆枪,如何痛快杀敌呢?
可见,提枪与提笔,都要准备好“弹药”,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的威力。
武器思维,指的就是,要从武器装备的整体性能出发,让“弹药”、“枪械”、“士兵”形成整体效应,这样才有可能奋勇杀敌、所向披靡。
【小结一下】
1.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是不需要写作了,而是更需要写作了,而且从一定程度上看对写作的要求更高了。良好的写作能力,让我们真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一个有效“结点”。
2.写作的对象思维,是指要从“读文”的人(读者)出发,而不是从自己出发,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写给别人看,还是写给自己看。”学会敏锐感知、深度思考人、事和世界,才是写作的底层能力;目标思维,说的是要用“中心”牵引你的写作,别挥洒自如,肆意跑偏。武器思维,指的就是要从武器装备的整体性能出发,让“弹药”、“枪械”、“士兵”形成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