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收获
1、走出细节,构建整章的结构
在重启共读活动之后,使用老师说的一页纸阅读法确实比之前要更能找到书中的关键词,对照之前画的常模、惊讶、原因的简图,始终无法建构起三者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陷入了书中例子的细节,并未在更高的维度中找寻三者的关系。(个体对外界有着相对固定的认知解释系统S1,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归因谬误,只有当这个解释系统遇到无法解释的时候,即引发惊讶的感受时,会启动S2,而此时大脑处于认知紧张之下,会更为理性分析原有的解释系统,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防止掉入你自己模式对自己的限制的坑
人生中的bug总是出现,而是我的模式是有问题的!原来对自己所处状态的消极解释导致过度放大自己所遇到的难题,这是自己解释现实和期待之间的差距时选择了自我否定,而正是这个解释导致行为的停滞不前。
3、限制自己的永远不是环境和资源而是你自己对于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这句话让我想起群里之前讨论的“紫手环”,由此看来,抱怨是自己对于困境的理解和解释处于本能系统1的解释之中,戒掉抱怨先是觉察它,启动理性分析的系统二去解释它,我猜想,当这种刻意练习进行足够多次之后,更新认知解释系统,戒除抱怨。
4、 从整本书的角度去理解整体框架
本书主旨是通过分析各种解释出错的场景和原因,帮助个体如何做出更精准的、更正确的、更符合现实的解释、判断和决策,从而不断脱离出原有的解释系统1中脱离出来。基于这种理解,能把各章串起来从而理解整本书的整体框架。
三个感受
1、迷惑不解
刚开始听老师领读的时候,头脑还不清晰,如何用一句话来概述第六章,虽然前期有在一张纸上的整理,但彼此独立,很散乱,当时没有一点头绪。
2、猛然清晰
当老师分析了常模、惊讶和原因三个关系之后,反过来在看第六章的内容时发现自己能从案例的细节中跳脱出来,对于惊讶的两个形态的理解也从原先的并列结构转为此时的先后串联结构 ,这里借助于老师的解释(一次生两次熟)会更为容易理解惊讶的两个形态的变化。原先对于原因这部分的理解仅限于因果关系包含物理性和意图性,陷入对原因分类的细节中,而现在的理解是,常模通常会容易产生归因谬误。
书本的每一章在自己的原有理解里是相互独立的,而在老师关于本书宗旨的阐述后渐渐地能将各章串起来了。
3、 警醒
共读当天状态不好,只是觉得课程当中的内容非常重要,于是再拿出来复习的时候,更有感触。
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防止掉入你自己模式对自己的限制的坑”这段解说让我异常警醒,其中这两句话更是切中要害。“人生中的bug总是出现,而是我的模式是有问题的!”,“限制自己的永远不是环境和资源而是你自己对于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两个改变
1、阅读不再是一种非常盲目的状态,虽然目前还没办法准确提取关键词,并掌握各自的关系和结构,但是持续地用好的方法去阅读,进步是可见的。
2、之前总是看别的同伴们在中圣诞树模型来记录自己的回馈,现在自己也开始用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整个过程比较费劲,但是在固定模式之下能表达的内容会更清晰。
一个行动
刻意练习圣诞树模型,直至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