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息量很大,很精彩,别以为是我写的,我还写不出来,要读建议从昨天的(一)开始连起来读,我只当为自己保留重要资料。
昨天文中所提到的那些睡眠层次,其实就是古人的修身之法,但是在今天我们听来犹如天方夜谭,这是一种价值断层,文化断层的表现,加上技术强大的碎片化冲击,年轻一代能力很强,视野广阔,看起来格局好像很大,但最大的危机是内心的精神世界日渐萎缩崩塌。
古人讲立志 师法先贤,曾国藩家训中有“少年立大志”。志——打开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说我家小孩有大志,天天说长大要当科学家,那不叫立志,叫念头。一瞬间就有十万八千念,志原来的写法是心上一个之,心之所至。心要去的地方不是人要去的地方。
古代仁人志士们对此有很好的示范,辛弃疾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为达到理想世界而努力,永远不放弃,又能随时内心清空自我,澄澈万分。
怎么在日常中践行?
稻盛和夫著名的《活法》中有工作即修行之说,其实源头在王阳明那儿。县令拜王阳明为师,认为老师讲得很好,自己却没办法实践修行,当县令那么千头万绪。王阳明说,我什么时候让你在课上修行呢?我说的这些本身就是让你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行,只有在你县令的那个位置上用到了,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做事情——心上学 事上练。
做任何事,无论再困扰,再麻烦,在做这个事的过程中你修炼,叫事半功倍。
用绞丝旁的“练”也没错,是为染色,一点点浸染在里头,层次就上来了,你自己亲近“道”,让道来染你。
这个世界说给你,你知道没有用,知“道”没有用,得入乎其中,得到“道”里头去,所有的方法都是这样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讲人生三大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都是入乎其内,出来就是出乎其外: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其实还有一层境界叫出乎其上,不仅出乎其外,还要能够驾驭它,到最后是你在驾驭事情而不是事情在驾驭你。
如何转化为每一秒钟都在练?
到最后,每一秒钟都在练的就是你的心境,打开你的精神世界之后。
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塑造,那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层次。成龙《十二生肖》中有一个在树丛迷宫中被狗追的戏,跑来跑去很狼狈,因为迷宫很高,等被降落伞往上一起往下一看时,顿时明白了。此时具有了长宽高的维度,而迷宫只有长和宽。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么你让问题降低一个维度,要么你自己水平提升一个维度。
所以打开精神空间是什么?就是为自己提升一个维度,生活中无时无刻保持这种心境,构建一个属于你的高维度出来。
所有的帝王最后都追求——长生不老,生物界植物界也是这样,物种才因此往下延续,说明有一种意志不是人类的意志,而是宇宙的意志:突破时间的局限,不朽。
为什么古代大德都对睡觉 禅坐这么敏感?是不是最能突破时间局限感的,让时间产生变量的,就是在这个“觉”的状态过程中,
理性精神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我们老觉得感性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我们认为做梦是感性的,因为不用控制,但是人对梦的状态会反思,会有突破时间空间的感觉,从梦境到观想之境,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描写的就是菩萨的状态,行深入在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里头产生结果,照见五蕴皆空。
说明菩萨的精神世界完全打开和整个宇宙意识同频共振,菩萨就是觉者。这种状态儒家也有,比如周公。
人生的状态其实决定的是你精神的状态,很多人有钱成功,但人生状态并不好,那好的是什么样?王阳明带着咳血身体骨瘦如柴,开辟心学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最后死回故乡路上,只差30里水路,学生问他遗言“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含笑而逝。
一定是精神状态饱满才有可能两者统一,如果只是物质状态饱满危机就大了,因为人心惟危那个危就被无限放大,道心惟微的微本身就是隐形,就缩得更小了。
随时保持觉察,调整状态,观想打坐过程中发展出对事物的觉知,并理性看待。
你在做事的过程中是你在做事还是事在做你。
做事你要看到你的终极归宿,你看不到,现实的磨难就是无数座大山,为什么很多人动不动情绪化,做事好难,他是就事做事,这个事和他的整体人生没什么关系,他在帮别人做,因为看不到原点和归宿。
阳明心学三大智慧:
心外无物是原点 构建精神空间
致良知是归宿
知行合一是一路上需要的东西 事上练。
知道原点知道归宿,所有的事你都可以坦坦荡荡的做,真正的修炼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全心全意的做,又能知道做这件事的价值,同时还能随时清空自我抽离出来,随做随休息,随时清空。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路转溪桥忽见。里面藏着奥秘,他看路边茅店如老友重逢。这首词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夜行黄沙道中》,这是辛弃疾上班的路,他还能因一栋房子一处风景出现而欣喜。
人的状态最悲哀的就是麻木不仁,麻木就不是人了,人的鲜活性就没了。说明辛弃疾在人生最低谷期,心境依然是开阔的,心灵澄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何做到赤子之心?
这是精神世界里头一种澄澈状态,这和你精神世界的构造息息相关,如果你根本构造不出精神世界来,谈何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内在的。
内观是内在的思想。
思——心上之田,你内在有一个空间,否则你只有外在的空间住多大的房子,和思想一点关系也没有。
所以中国人被称为外儒内道,精神指归是一致的,佛家进来后迅速与儒道同化三教合一,所以终极的价值指归我们叫“道”。
“道”就是价值,就是致良知的良知,理学的理,心学的心,只是换一个词去说它,终极追求是一样的。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困惑都可以在三个问题上得到超越:欲望 情绪 习性。
儒释道各解决一个问题,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问题,佛家解决情绪问题。
中国文化到最后是全息对应的文化,是一个系统论,一定要通识。古代动不动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为必须多领域了解才能回到通识的点上。
所以每个孩子的语文学习,第一目标就是获得母语的感知能力,以及母语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