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读书心得
坦率说这本书我只读到第九章,可能后半部实操部分更需要费心研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令我受到震撼的部分有好几个,下面我主要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其中的一个:孩子的乐观从哪里来。
“孩子乐观与否和家族基因-父母解释问题的模式-老师、朋友等亲密接触人的看待问题方式有很大关系。父母乐观,孩子也更容易乐观。批评或引导孩子要注意不要把问题解释为长期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要针对一时一事,解释为暂时的、个例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其实晨晨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甩锅现象,我没有在意和及时纠正,整个周末我们在一起,留意之下很惊人:粥烫到嘴,她生气的指责“这么烫你为什么喊我吃,不能等等的吗?”做水球游戏的时候她拿了另一种型号的气球去接水,套不进水龙头“都是妈妈的错,干嘛买这么小的气球啊!”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大气了呢,早教书早就教育过我们,孩子摔跤的时候不能当着孩子面责怪地板不平整,这点全家人一直做的挺好的呀?
“解释风格”!!!我的解释风格正以明显的信号向孩子传递,要知道,我自己就是典型的“甩包袱”人格,出状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两件事:一、不是我搞砸的,二、能找谁来帮我。而晨晨爸爸完全是另一种人设:一、自己能否解决,二、还是靠自己。虽然这充分体现了我俩三观不那么合,但这点上,其实还是对我家先生充满敬意的,真的勇士。
我对为人父母进行的第一次思考,是在儿时,郑渊洁有一本书里这样讲:“你要想让你的孩子跟你一样出息,你就当本色演员,你正常什么样,你就表演给他看,然后你就多管教他;但是如果你要让孩子比你强,你就演,当演技派,你就演给他看。”成为母亲之后,我对本色出演和演技派这件事特别较真,认认真真的“表演”了四年之后,人设崩塌,鸡飞狗跳,所谓育儿先修己,在演技派的道路上,继续修行。
关于ABC法则:
不好的事:先生提出要给我过生日,但当天我们都很忙,快下班时他询问订什么饭店,孩子们怎么来,我抓紧时间订了一家新开的亲子餐厅并请外婆送孩子们前往,开车赶去餐厅的路上接到先生第二个电话,问有没有订好蛋糕,没有的话让我自己订一个。
想法:原地爆炸!(90)这是给我过生日呢?自己订餐厅还不算,还得自己给自己订蛋糕?有没有诚意?意思是他只是出席一下?(85)他总是这样,毫无浪漫细胞(85),我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过下去(70)。
后果:首先,我对先生十分生气,几次摔了电话(90),其次,我为自己觉得悲哀(70)。联想到余生要过的几十个毫无惊喜毫无新意的生日,累觉不爱。当然这件事是happy ending,先生订好蛋糕之后快速赶到餐厅安排位置,而我平复心情没有第一时间开撕,给了他解释的机会,全是得益于我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