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第一期《从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看基础教育课改的方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审 韦志榕.

榆树光明学校 焦艳丰.

一、强化育人导向

1、用系统观点理解课程育人大格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段培养目标。

义教: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2022年4月)

高中: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2017年)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各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各门课程的目标

2、围绕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

(1)从课程性质出发凝练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课程性质是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征,奠定了一门课程的底色。

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性质,做课程关键在于转化。

(2)体现某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

三有目标是统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包容性,体现普通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核心素养:从本课程的性质出发,体现与共通素养是有统一价值追求,反映课程独特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不同课程要培养不同的核心素养。

数学:三会

语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外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3)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的课程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

义教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某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体现某课程积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有人要求的课程球与核心素对应。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

行为化的表达方式.

二、立足学生发展.

1、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什么是课程内容的讨论?

雀允软崔允漷教授:课程内容是学习经验,不是学习内容,不只是知识点,学习经验不仅包括学什么,还包括怎么学。

课程内容结 构化学科知识是观念,思想与方法的学习经验的重组,把“学科知识结构”转变为“结构化的学习经验”

对课程调整后的课程结构

学什么:

学习对象:人类的地球家园

两个部分:整体和区域

五个主题:由远而近

怎样学:

两条贯穿线:

地理工具,地在实践

为什么学

认识人类地球家园,培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

2.推进综合学习

整体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结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探索大单元,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结构化。

跨学科主题学习

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这个科学时代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成新的学科。

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

1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2提高学生综台运用能力。

每个科目不低于10%课时进行跨学科学习,

设计思考 (跨科学习:学生跨在不同学科学到的方法和方式)

(1)制定目标

(2)制定主题和内容

(3)选择学习方式

(4)选定学习场所

(5)开展学习评价.(有物化的学习成果)

3激励实践创新.

素养是知识运用能力的表现(在哪里表现?)

教学情境设计,在情境中学习和表现(怎样表现呢?)

与情境相关联的学习化务设计,在任务完成中表现,知识的运用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真实情境——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收获。

三、以评促教促学

1、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矫正方向,改进细节,提高教学质量。

2、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刻画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构成层层递进的教学评价体系。三方面均以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评价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方向一致,要求一致,对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3.学业质量和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课程核心素养,结合课程内容.

各学科课程分别从问题情境复杂程度,相关知识技能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综合程度等方面阐释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关键行为表观,实现核心素养的可观察、可测量、可分析,可评价。

小结:

强化育人导向:为什么学。

立足学生发展:学什么,怎么学。

以评促数促学:学的效果怎么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