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抖音看到一个视频,感触颇深。
在谈视频前首先问家长朋友们一个问题。如果您领着孩子走在街上,看到迎面有一个褴褛的乞讨者。您会怎么做?
这时您的孩子对您说:“妈妈,他真可怜。”您又会怎么回答呢?
请先不要往下看,直到您想好答案。
——
——
——
——
——
——
视频中出现了两对不同的母子。孩子说了同样的话:“妈妈,他好可怜!”
第一位妈妈给孩子的回答是:所以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就会像他这样。
第二位妈妈给孩子的回答是:所以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帮助更多这样的人。
您是以上哪一种家长呢?或是您还有其他的回答,欢迎评论!
解读此视频,两位母亲都在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发点一样,都是好的,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会是一样吗?一定不会!
首先学习的动力不同:第一个孩子是出于对这一群体的偏视甚至歧视而努力,因为他不想变成像乞讨者一样的人。第二个孩子是出于对这一群体的同情和关爱而努力,因为他想帮助更多像乞讨者一样的人。
其次学习的结果不同:我们设想一下两位孩子都因为母亲的这一句话从此发奋学习,最终成人成才。之后呢?第一个孩子早已失去了孩童时的爱心,变得冷漠自私。第二个孩子却依然保持孩童时的爱心,变得温暖无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那个乞讨者听到了两对母子的对话呢?又会给他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再换一个角度,如果没等孩子开口,母亲首先弯下腰,主动帮助了这个乞讨者呢?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
所以,回到题目,我们的孩子和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作为家长,从此不要再和您的孩子说下面这些话了:
“你要再哭,再不听话就给你送幼儿园去!”
“再不听话让警察把你抓走!”
“今天老师有没有骂你打你啊?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你看看我同事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又是班级第一,再看看你!”
“我说什么你都和我犟,你是永远都不能听我的话了!”
“能不能给我好好学习!”
……
作为老师,更要和学生少说“不应该,不要,禁止”!换一个角度,应告诉您的学生“你应该怎么做,你可以这样做”。
比如升入初二年级,我想让我的学生学习更有计划性。我和他们说的是:
升入八年级,在座的你们都有了学弟学妹,已成为大孩子了。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任务。给大家提一个小的建议,这个方法从学生时期至今我一直在用。可以每人准备一打便利贴,把每天自己需要完成和计划完成的任务粘贴在你的课桌或家里的书桌上,时刻提醒着自己,这可以让你完成起来更有计划性和条理性。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第二天,果不其然,看到了班级一半以上的孩子主动在桌子上粘贴了便利贴,列上了今日计划。(很遗憾,忘记了把他们的计划单拍照,在此不能给大家观看。)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应如何“言传”?又如何“身教”?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所以,从今日起,对孩子请多一些“正向教育”和“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