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香港分裂势力的全国人大的相关决议,今天正式通过了。
但是许多网上的“评论家”们,却几乎都没有说到比较正确的几个理解角度。
香港问题的相关分析,属于典型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不懂的人,只会点评港独势力日后的下场,或者聊聊香港以后的发展方向。
“内行看门道”,真正了解的人,会非常清楚一点——香港是“两岸三地”的“中转站”,大陆与台湾之间绝大多数的非官方沟通,都是通过香港完成的。
香港是两岸关系的“风向标”,也是台湾问题的“试验田”。
香港在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辛亥革命与北伐战争,香港是重要的资金与人员中转地。
后来的抗战与解放战争,这里更是国共双方情报斗争的焦点之一。
到了建国前,许多民主人士与爱国人士,也是通过香港避开KMT的控制,到达北京。
建国后,从台湾和世界各地回归祖国大陆的人,也都是通过香港中转,才能进入。
两岸之间的许多非官方性质的重要交流,也是通过香港的上层人士进行“牵线搭桥”,完成互相的关键意见的交换。
在“一国两制”的相关方针与政策的制定中,我国最高决策层也是将香港和澳门,作为“一国两制”的“试验田”来推进各项战略部署。这里面,澳门都在其次,首当其冲的就是香港。
正是充分重视这一内在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决策层才会将两岸关系,明确为“两岸三地关系”,而不是“两岸关系”。
在“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中,香港就是传递两岸双方各类意见的中转地,其本身也是我国释放任何关于台湾问题的政治信号的地方。
香港与台湾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亲密,还有内在的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紧密联系。
正是看到这一点,我国的决策层才会尤为重视关于香港的任何大政方针的施行。
我国决策层对香港态度的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对台湾问题的重大转变。
香港会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台湾在将来就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看不懂这一点的人,都属于“凑热闹的外行”,也离时政分析,特别是中国相关的时政分析,差的太远太远。
今天的这一历史性表决,不仅将会成为香港历史的一个分界线,更将是中国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的前奏。
而这个前奏,显然比十年前两岸与世界各方势力所预想的,更加“沉重”而“强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