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加入了一个写作群,群主覃杰号召我们:7天写一篇,一起写7年,7年之后我们一起去南极。
至于为什么要去南极呢,群主给了一个理由,就是因为你到了南极,到哪儿都能找到北。
大家都为这个风趣的回答笑了,包括我。
在随后的几年里,南极变成了我心目中的一个打卡圣地,就像长城、布达拉宫一样。直到我看了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那篇《夺取南极之战》,知道了斯科特船长和他队员们的故事。
他让我思考了探险的意义、死亡的价值。所以我也忍不住把它分享给你。
那是1912年,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依然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地球的未知。那时,南极和北极因为极度的严寒,尚未被人窥其风貌。各国为了让自己的国旗首先飘扬在这块新大陆上,纷纷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斯科特船长带领的科学探险队,就是英国的代表。
他们在1910年6月1日起航。1911年1月,驾船抵达终年冰雪覆盖的极地边缘,并在此搭建了一间越冬的房屋。因为那里只有12月和1月才有太阳,才能远行。
在等待的10个月里 ,他们做着各种准备,包括实验、滑雪、驯狗、准备仓库、准备各种方预案。他们精心地把路线周密的划分了各个阶段,每个两天的行程就设置一个储藏点,以便为返回者储备好衣物、食物和最不可或缺的提供热量的煤油。
1911年11月1日,30人的探险队启程。斯科特船长始终拿着指南针,走在最前面。
天气异常恶劣,极寒、风雪。有的时候狗逃走了,有的时候马不想吃东西,任何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都可能发展成危险。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获知另外一支来自挪威的队伍正从另外一个侧面向着同一个目标推进,甚至可能比他们还要更快。
所有的人都在惶恐不安的忧虑之中继续前行。
不久,有人患上了雪盲症,有人冻伤,牲畜们也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接近比尔德莫尔冰川的时候,所有的矮种马全部都累垮倒下。在此,部分队员分离出来,踏上了归途。而另外一些队员,继续去做最后的努力。
他们前进的效率越来越低,到了1911年12月30日,他们抵达了南纬87度。斯科特精心挑选了5名队员,去做最后的努力。
尽管路程极为艰难,但是大家还是充满希望的互相鼓舞不断前行。
还有150公里,
还有137公里,
还只有70公里,
还只有微不足道的50公里。
1912年1月16日,大家继续情绪高涨的出发前行。却在途中忐忑不安地发现了一个深色的黑点。原来,挪威人已经抢在了他们的前面,在极地上插上了胜利的旗帜。
他们成了第2拨来到南极的人。
对于人类来说,第1名就是一切,第2名只会被人遗忘。
既然第1名的桂冠已经注定不再属于自己,那么之前承受的所有痛苦忧愁,所有的艰难困苦,所有的烦恼折磨,这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呢?
2012年1月18日,斯科特船长和他的4名伙伴终于艰难的抵达了极点。他们伤心欲绝的把自己的旗帜插在了挪威国旗的旁边,随后便离开了这块辜负自己远大抱负之地。
第1位抵达南极的人是谁?
挪威的阿蒙森。
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应该记录的是这个名字。
为什么现在斯科特的故事也在广为流传呢?因为他的日记、笔记,以及英雄的牺牲。
在5人小组返回的途中,各种危险频发。他们需要在风雪之中找准方向,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至于错过来时设置的各种储藏点,避免因缺衣短食而导致的死亡。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心中那种钢铁般的意志也已经松懈。英雄梦已经破灭,他们只能以一种默默无闻的姿态返回家乡。
天气越来越糟,严寒、冰冻、狂风、暴雪。一名队友开始神经错乱。一名队友因为腿伤无法前行。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最后进入的几个储藏点,油料都太少。而这是他们抵御严寒冰冻的唯一的武器。
在零下42度的漫无边际的冰雪世界里,几个人摇摇晃晃,疲惫不堪,最终在飓风的呼啸声中,他们缓慢地爬进了各自的睡袋,迎接死亡。
斯科特船长在濒临死亡的时刻,以冻僵的手指开始写信。除亲友外,他给自己的国家也留下了一封。在信件中,他坦言虽然在争夺荣誉的战斗中失败了,但是他和自己的队友却毫无过错,他逐一列举了所有偶然的事件,并以死亡的回声来恳求全体国人不要抛弃他们的遗属。
最终,斯科特船长的日记、笔记和这些信件,被人发现并带回了英国。茨威格说,在辉煌的对立中,在英雄的死难之中,他们的壮举出现了复活。因为在与强大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一个人的毁灭更加如此的振奋人心。
那么,回到最前面的问题,我们要去南极干什么?体验一下艰难困苦,重走一下英雄们的心路历程吗?
南极,你去或不去它都在那里。探险有什么意义呢?
进一步说,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非就是我去过,我看过,我经历过,我体验过。
这些的经历和体验,丰富滋养了我们的生活。
而记录这些经历、感触和思考的文字,是托起我们个人甚至整个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还是要写,要记录。这样,到我们白发苍苍时,甚至是百年之后,我们孙子的孙子,也都还知道他们的太爷爷太奶奶曾经干过什么,曾经怎样生动的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
而这个信仰,就是我们心中的南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