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建构
而语文教学中的“课本阅读”,常常表现为接受教师关于课文的“结构分析”。教师的讲解是以“作品”与“作者”为中心展开的,分析课文的成为阅读指导的主要内容,忽略了阅读过程中文本与儿童读者经验之间的关联。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者)接受作品与作者的信息,产生鉴赏(消费者)的作用。此种情形下,儿童读者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建构者。
——钟启泉《儿童阅读的本质及其环境设计》中国教育学刊2019.5
莫言谈语文教学: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令学生们头痛、令作家们哭笑不得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章分析。这一招听说是从苏联学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这种方式,违背一般人的阅读心理,或者说违背人们的审美习惯。
(二)确立读书在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数量做了明确规定,统编教材专门开设了整本书阅读栏目,强化了读书在语文课程中的合法身份。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三位一体” 阅读教学体系中,读书很容易被边缘化。如何将读书置于语文课程的核心位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建国以来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教研员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探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尽管语文教学内容一- 直在发生变化,但讲读课文这种教学方式却异常稳定。语文课程高耗低效的顽症之所以会长时间、大范围存在,其实肢解式的讲读课文教学方式是造成语文课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
——《注重语文学习实践性,重构语文课教学方式》
语文课必须改变讲课文为主的教学形态:如果语文课不改变“讲课文”为主的语文课程教学形态,那么可以预见,再过30年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还可能过不了关。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三)读书课程建设的两天途径
1.添加式:讲读课为主+有限的读书课
即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的补充或延伸。
2.重整式:读书课为主+适当的读书辅导
将读书作为语文课核心内容和主要方式,教师讲读作为学生读书课的辅助。
(四)读书课程的目标
(1)质性目标
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 ,熟练的阅读技能,基本的读书方法,广阔的智力背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量化目标
低年段5万字,中年段40万字,高年段100万字。
(五)各学段量化目标
(六)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越是年幼的孩子对读书的趣味性要求越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书。此时如果过于强调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学生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
对于熟练阅读技能来说,“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技能才会有质的提高。如同打球,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促进肌肉、骨骼、神经生长,逐步达到熟练。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有效进行信息解码。
(七)课程标准各年段的读书目标
第一学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学段: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八)常见读书指导课课型研究
(九)阅读评价的现状
2016年17个省份1-6年级150份春期末试卷调查,发现各地区对整本书阅读测评总体关注度不高。
各年级20份左右试卷中,有4-5份 涉及整本书阅读的测评,分值在2到4分,最多有一-张试卷给了9分,最少的给了1分。
——扬州亲近母语调查
(十)整本书阅读测评
测评内容指向
1.阅读数量。因为相关的研究已经发现,阅读的数量与阅读理解的水平,词汇的积累,阅读的成就有一定的相关性:
2.阅读速度。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阅读速度随着年级增高而加快:
3.阅读行为。这个行为包括阅读的方式、种类、时间、频率、习惯;
4.阅读态度。包括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
(十一)测评方式
1.阅读问卷调查; ( 读书时间、种类)
2.个人读书档案袋; 3.读书课动态表现;
(十二)好书推荐课
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带-本假期里读过最有意思的好书。
教学流程:
1、共同体活动:每个学生向共同体伙伴推荐好书。
2、小组确定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推荐好书。
3、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好书。
4、教师作为学习伙伴,向学生推荐一两 本好书。
5、每个学生记录自己喜欢的好书,与共同体伙伴交流,可以修改。
(十三)六年级《鲁滨逊漂流记》一读书交流课
指导流程
一、热身闯关
二、交流阅读策略
三、聚焦主人公形象,畅谈人物精神
四、品评写作特色的,以文字表述。
五、自制书签,用一句话推荐
六、好书推荐,电影观赏